中科院深耕綠能科技 減碳愛地球

記者謝宗憲/綜合報導

肩負國防科研重任的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轉型為「行政法人」後,深刻體認到不只是國防科研重鎮,更應是負責任的公民,為善盡社會責任,中科院除落實將國防科技擴散於民生工業外,更兼顧節能減碳與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因而成功開發出「熱顯像儀」、「人工增雨焰彈」等軍民通用之綠能科技,以實際行動達成環保愛地球目標。

人工增雨有成 確保用水無虞

有鑑於臺灣屬缺水區域,中科院成功開發「人工增雨焰彈」,可依據實際需求,將產品攜帶至鄰近雲雨區之較高處所,直接從地面發射到200公尺上方雲層,不僅能大幅提升增雨劑散灑高度,且每顆增雨焰彈的增雨劑含量,約為地面增雨焰彈2.6倍,可有效提升人工增雨施作能量與效率,確保農業和民生用水無虞。

研發測溫產品 把關國人健康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之際,中科院透過軍用國防專利設計的「熱顯像測溫儀」,性能不亞於國外產品,不僅可用於溫度監測、安全警監等地方,更普遍運用在各大公共場所,提供快速篩檢防疫之用,為國家安全與民眾健康把關,為此立法院特別在民國109年8月5日頒贈感謝狀給中科院,肯定院方的用心付出。

事實上,中科院除了遵守環保法令與規章,落實工業減廢與環保節能要求,也相當重視發揮科技能量,守護環境保育作為,因此透過不同處理技術,將對環境有害的廢棄物,轉化為資源再利用,落實資源永續循環目標。

運用再生能源 落實綠能環保

中科院綠能團隊利用特別開發之社區型儲電系統,選擇在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村15戶住家,作為示範驗證並導入汰除電池,該系統可獨自供電給每個住家,多餘電力可回送至儲電箱,同時透過程式控制之動態調整電池充放電功率,將電能儲存至電池中,實現「當地產電、當地使用」,該科技應用發明,榮獲經濟部技術處109年度「科專成果場域應用獎」。

科技融入生活 力行減碳發電

焚燒金紙是國人表現虔誠的方式,也是對祖先及神明最崇高的敬意,但是焚燒金紙容易造成空氣污染。有鑑於此,中科院運用飛彈製作技術,進行旋風噴射環保金爐開發,利用爐體本身的旋風回流氣旋,及二次燃燒方式,確實可有效減少煙塵飛散,而爐體連結的熱電模式,還能將金爐產生的廢熱轉化成電能,可說是一舉數得。

中科院善盡環境保育的腳步從不停歇,靠著對國防武器研發所累積出來的技術能量,不僅可厚實防衛實力,更能運用於環境科技,在符合公平、經濟允許和環境健全的標準下,解決環境問題,減低人類活動帶來的負面影響。

中科院透過軍用國防專利設計的「熱顯像測溫儀」,提供快速篩檢防疫之用,為國家安全與民眾健康把關。 (中科院提供)

中科院成功開發「人工增雨焰彈」,有效提升人工增雨施作能量與效率。 (中科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