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重返分歧管控還是預告衝突

美國拜登總統最近諸事不順,從阿富汗的潰敗撤軍,到新冠疫情擴大,及同黨參議員反對預算計畫,《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於是批判拜登又是一個失敗總統,導致美國成為降格國家。在如此內外壓力下,許多評論擔心,拜登是否會轉移焦點,再號召對抗中國的印太戰略,甚至以對中戰爭取代失敗的反恐戰爭?

不過,前日拜登再度與習近平通電話,兩人討論不讓兩國競爭演變成衝突的責任,拜登說願同中方開展更多坦誠交流和建設性對話。然而,華盛頓還是兩手策略,經常作為華盛頓釋放重要消息的英國《金融時報》指出,拜登政府正在考慮將台北駐美國的代表處由「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此舉勢必引起北京強力反彈,力道應該不會遜色於處理立陶宛設「台灣代表處」的反應。

讓外界略感意外的拜習通話,顯然是受到阿富汗撤軍及20年反恐戰爭失敗的影響,同時內政與預算都出現嚴重問題,拜登在民調急速下滑壓力下,改走國際穩定與國內修復的「拜登主義」,外界普遍認為中美關係可能由脫鉤針鋒相對轉向分歧管控。

至於更名「台灣代表處」可能是探風向的測試,也可能是刻意高舉台灣議題,然後不作任何變更的放下。不過這種兩手作法,使得習拜通電話的善意關係為之一變,如果真是拜登政府刻意布局,則拜習熱線是預防性措施,並非真要緩和關係,反而是預告後續重大事件,中美衝突將至。

拜登政府最近可能有哪些劍指中國的重大動作呢?一是已經預告的台灣代表處更名;二是9月底在華盛頓舉行的四方安全對話元首峰會,美日印澳可能端出制中大菜;三是《華爾街日報》報導,拜登政府正考慮針對中國大陸對產業界的補貼行為展開新調查,恐導致美國對中國銷美3000億美元商品增加新關稅。

從國際關係分析四層面:個人、國內、國際、全球因素分析之。個人層面,這次習拜通話應是拜登自行重新掌控對中政策的決定,國務卿布林肯和副國務卿雪蔓無能突破中美僵局,加上阿富汗撤軍處理糟糕,美國媒體要求布林肯辭職聲音擴大,使得拜登需親自透過電話穩住中美關係。此外,坎貝爾在習拜通電話同時釋放支持台灣代表處更名,預計印太戰略步調不一定會放緩。

國內層面,現在拜登國內問題一籮筐,疫情、經濟、通膨、預算、移民等,特別是對中關稅遲遲不降,引起美國企業的反彈抱怨,此時放緩中美關係的衝突面,有助專注處理國內議題。

國際層面,拜登政府這幾個月建構的針對中國的外交聯盟並不成功,法德兩國要走自己的路,東南亞國家不願在中美選邊,只有日、印、澳與台灣亦步亦趨;阿富汗事件之後,盟邦國家向心力弱化,另方面,拜登在阿富汗撤軍時指出,將會移轉重心到印太地區,面對美國的主要戰略競爭者中國的挑戰,並透過四方安全對話,強化美日印澳的連結。

至於全球層面,這兩年中美貿易關係更加密切,即使6成中國大陸出口到美國商品被課徵平均20%的高關稅,去年中國大陸對美貿易順差依然高達3100億美元,這證明全球化分工影響下,雖然關鍵技術持續管制,但中美無法經濟脫鉤。此外,拜登十分重視的氣候變遷議題,拜登好友兼特使凱瑞上次天津之行,更帶回來北京的強烈訊息,合作必須相互尊重,合作必須相互信任。

習拜通話加上台灣代表處,拜登政府釋放錯綜複雜的訊息,是真的在各種因素下,決定放緩中美對抗,重返分歧管控?或者,其實是預告中美衝突,通電只是事先提醒希望競爭不會變成衝突?是否會更名台灣代表處?是否在四方安全對話號召盟友抗中,並強化「台海議題國際化」訴求?是否不降高關稅,反而考慮課徵新關稅?我們很快會知道答案。(作者為前國安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