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海外中概股此輪暴跌背後的金融脫鉤爭論

JULY 6, 2021 - A mobile phone shows the Didi Chuxing APP and its stock price, Yichang, Hubei Province, China, July 6, 2021.
JULY 6, 2021 - A mobile phone shows the Didi Chuxing APP and its stock price, Yichang, Hubei Province, China, July 6, 2021.

對於遊走在中美金融市場的投資者而言,剛剛過去的七月是個「多事之月」,衝擊市場的大事件接連發生。

7月2日,在美國低調上市不到48小時的滴滴出行遭到監管部門嚴厲審查,股價直降。投資者扼腕嘆息之時,沒想到事情快速演化——滴滴全部App遭下架、多部門聯合進駐,甚至有消息稱滴滴可能退市以安撫監管部門。

同樣令投資者措手不及的還有「雙減政策」,目標教育培訓行業,嚴厲程度超出市場預期,在美、港上市的相關中概股股價腰斬再腰斬,有投資者認為「這個賽道基本完了」。

七月底,路透援引熟悉情況的消息人士報導稱,美國證監會(SEC)已經停止處理中國公司在美國的首次公開募股。市場嘩然。

不過同一天,SEC主席詹斯勒(Gary Gensler)澄清,並不是停止中國企業赴美IPO,而是今後必須進一步加強信息和風險披露。

回顧過去一個月的種種事件,問題躍然紙上——中美在金融業上是否會漸行漸遠?屢被提及的中美金融脫鉤只是一個噱頭還是可能成為現實?

金融脫鉤,還是投資脫鉤

討論金融脫鉤前,有必要先盤點下中美的金融聯繫。

中概股在美國的「存在感」在過去15年急速膨脹。2005年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僅36家,總市值2600億美元左右,僅佔美股總市值的1%。到去年末,已有超過600家中國公司在美上市,市值6萬億美元左右,佔比逼近9%。

2021年,一批中資企業攜疫後復蘇的亮眼數據,以及美股的喜人漲勢,扎堆赴美。Dealogic公司的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企業赴美IPO件數為36件,已超過去年全年,為史上最高。

除了境外融資,中國規模巨大的國際貿易高度依賴美元支付體系;中國通過貿易積累大量美元外匯,又購入美債——中國持有美債達到1萬億美元,佔外國持有美國國債總額的13%左右。

由此可見,中美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金融領域互相滲透極深。「無論從經濟利益,還是社會利益的角度,中美之間的完全『脫鉤』對雙方都不利。」安邦智庫向BBC中文表示。

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也在公開演講中表示,中美「金融脫鉤」是一個偽命題。因為,金融本質上是為實體企業提供服務,實體經濟相互聯繫,任何一個國家的實體企業,不可能只與某個國家的企業打交道,或者只在某個國家的銀行開戶,而金融服務跟隨企業生產經營的需要,包括賬戶管理、融資、支付、清算等服務。

金融完全脫鉤既不現實,也不符合中美任何一方的利益。但事實上,中美又在金融領域,頻繁地疏離對方。

對此,安邦智庫向BBC中文解釋,在地緣矛盾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中國和美國都希望在自己的優勢領域與對方「脫鉤」:

  • 美國更希望實現「貿易脫鉤」和「科技脫鉤」,以平衡對外貿易逆差,保持自身的競爭優勢,這是中國所不希望看到的;

  • 中國實際上更希望切斷中國企業與美國資本的聯繫,在資本領域實現「脫鉤」,擺脫國內市場主體對美國金融資本的依賴。

「中美之間資本市場的『脫鉤』,並不是全方位的脫鉤,確切的說是對對方股市的脫鉤。這也是雙方不斷博弈,爭取自身競爭優勢地位的『戰場』之一。在這種政策趨勢和地緣環境之下,中概股企業自然成為了『眾矢之的』。」

《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生效後,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被夾在互相衝突的兩國監管層中間。
《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生效後,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被夾在互相衝突的兩國監管層中間。

中概股到底遭遇了什麼?

七月的事件過去後,擺在所有中概股面前的現實是——中美兩國同時豎起高牆。

早在瑞幸造假案後,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就全票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這被認為是對在美上市中概股的「一記狠招」,該法要求企業上市三年內需要向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提供審計底稿,否則可能會被強制退市。

業內人士向BBC中文表示,對滴滴的審查也與此有關,滴滴掌握的用戶量極大,地圖測繪許可層級很高,而審計底稿究竟要不要給美國方面還無定論,在中國政府看來,風險巨大。

另一方面,中國也頒布《網絡安全審查辦法》,這一辦法也被外界解讀為中國應對信息安全領域挑戰的措施,尤其是在2018年中美關係日趨緊張的背景下。

兩面高牆一起,企業和投資者都有些猶豫。

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稱,中國醫療大數據公司零氪科技已決定擱置赴美上市的計劃,這是滴滴事件後,已知首家撤回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

就在7月一系列事件後,方舟投資公司(Ark Investment Management)開始陸續拋售其旗下基金持有的中概股。

「對滴滴的調查是一個意義重大的事件,標誌著中國互聯網行業野蠻生長的結束。」PAC(Prospect Avenue Capital)創始合伙人廖明表示,在過去的20年裏,中國政府傾向於效率和增長而不是公平,對科技公司的法律合規問題採取了相對放任的態度,現在則沒有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紐約證交所
紐約證交所

誤讀與防範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觀點認為用中美對抗的觀點來解讀當下事件存在誤讀,本質上還是中國在處理國內問題,不過通過股價影響到美國而已。

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Ray Dalio)認為,目前中國的監管政策並非在釋放收緊的信號,相反,他表示中國一直在支持資本市場的高速發展,並對外國投資保持著開放的態度。

達利歐管理的橋水基金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私募基金之一,他因成功預判並躲過2008年金融危機而聲名大噪,在中國金融界也擁有較高名氣。

達利歐在其領英頁面發文表示,中國政策制定者的出發點是國家發展的長遠利益,所以儘管會引起股東的不滿,也要採取相應的政策。

他認為,綜合來看,中國政策制定者的大方向從未改變,如果不了解細節就做決策,會使投資者錯過機會,就像過去40年錯過中國發展機會一樣。

而當前市場的困惑,因為中國的資本市場正在快速發展,而監管機構也正在制定適合的監管措施,而一旦政策變化迅速且不明確,就可能會被市場誤判。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西方投資者的誤判可以理解,中美在政策制定上不同,美國政策制定過程很透明,有政客站台,媒體報道,國會辯論,有時要好幾輪,歷經數年;中國則沒有這個過程,甚至還沒有政策,僅僅是來自官媒的「敲打」也能實現政策效果。

中美未來脫還是不脫?

回看過去幾年,「脫鉤」最先在特朗普口中成為高頻詞,尤其在中美貿易戰全面開打之時,雙方互相施加高額關稅,「貿易脫鉤」似乎在逐漸成為現實。

但如果從數據看,貿易領域非但沒有脫鉤,反而勾聯得更緊。中國海關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中美雙邊貨物貿易總額達3408億美元,同比增長45.7%。

金融領域也有類似情況,去年以來,隨著中國放開一批金融壁壘,大量美國金融企業,包括貝萊德、花旗銀行、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先鋒領航等等,都通過新政策拿到了建立或擴大在中國業務的許可。

對於「政冷經熱」的反常現象,中國外交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在公開演講中表示,至少未來十幾年內,全球秩序將處在一種精神分裂的狀態——在經濟上極度相互依賴,且這種依賴不會因為貿易、政治對抗而發生實質性的逆轉;但在政治上,又相互不信任,高度對抗。

「本來,相互越依賴,越需要政治上信任,但現在偏偏是越依賴,越不信任。這就是今天國際秩序中的悖論。」施展表示。

安邦智庫則將中美這種互動定義為「更加清晰地劃分地緣實力的邊界」。

該智庫向BBC表示,如果說,過去20年,中概股的模式是中美之間戰略合作下雙方默契的產物,那麼,現在在中美之間競爭格局日益清晰的情況下,過去存在的灰色空間和默契空間都會被不斷壓縮,以至於雙方的邊際會更加清晰和明確。這種邊界實際上就是地緣實力的邊界。

「換句話說,未來中國企業赴美上市已經沒有『末班車』可言,中概股的回歸,可能不僅僅是企業主動的選擇,更是市場格局變化的必然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