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石磨的故事

牆上的石磨
牆上的石磨

文/攝影 宋玉澄

約十歲的時候,隨著父母搬離眷村,卻像進入另一個世界,連周遭的語言也不同了;印象深刻的是在臨近春節前的日子,平日人煙稀疏的井前小廣場,熱鬧的像個市集。

石磨,是像恆星的主角,人們圍著轉動,孩子們在外圈也跟著石磨圍繞。石磨,哪裡來的?不知道;甚麼時候消失,也沒注意;日後猜想應是一戶閩南人家的用品,過年期間搬出來,讓住民們免費共用。

那時,總興奮地跟著媽媽。看著媽媽搖動石磨,並不時的在石磨的洞孔裡,灌浸泡過的糯米。灌糯米,是我的工作,卻搶著要磨磨;只是人小心急,磨的太快,米粒太大,不及格。但看著磨口流出汩汩的白色米漿,是昔時從未見過的奇物,總覺得這個石磨像玩具般的神奇,也是村裡難得的歡樂景象。

石磨,由兩個圓扁形石頭,上下兩層(盤)重疊組成,多由岩石雕琢打磨而成;下盤固定也較大、邊緣有凹槽、還有一個凸出的出口嘴,一體成形,造型優雅;石磨上盤可轉動;或許是因整個結構外觀皆由石頭構成,故稱石磨,是常見的樣式,也叫片式石磨。與另一種輥式石磨有別,輥式石磨通常體積碩大,多由獸力拖動;俗稱石碾、或石碾子,配件比片式石磨多;如果沒有底盤,就是一個輥石,可以當作輾壓器具。民國四十幾年,金門的道路多由一具直徑約一人高的輥石,夯實地基,形狀類如現今壓路機的前輪,曾擺放在路邊;不知現在是否仍然安在?

石磨,據說是戰國時魯班創制;也有人認為是當時工匠們的集體結晶。古時稱磑,漢時才改稱石磨。算來應有兩千餘年歷史,是真正的老古董,看過多少朝代興替衰亡。它的動力,一般來自人力,也有如騾的獸力;晉朝時,聰明的中國人,更發明以水力推動的水磨。

石磨,創造了食物多樣性與增加了許多的烹調方式,是條巨大伏流,默默影響著華人的飲食與樂趣;算是一件流傳在民間不張揚的國寶,當然那是在承平時期。據《資治通鑑。唐僖宗中和三年》記載:「時民間無積聚,賊掠人為糧,生投於碓磑,併骨食之。」在饑荒時,以人為糧,碓磨食之,是人間地獄的真實寫照。

時至今日,人民生活富足便利。笨重緩慢的石磨,已退出生活舞台,就如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在農曆正月初十的石磨日,也稱為石頭節,早已不被人們重視與記憶一般;可是,仍有人惜舊念古,把石磨砌崁在外牆,像是對它的致敬。最有創意的是在一位朋友家,把石磨當作洗手台與茶桌桌面,讓人發思古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