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及華夏文明/魯云湘

中華文化及華夏文明/魯云湘
中華文化及華夏文明/魯云湘

魯云湘(在教育事業服務)

軟實力,包含了經濟、人文、民情及歷史等,在國際關係中能迫使一個國家聽從另一個國家的要求,除了以政治及軍事的硬實力外,亦有前述的軟實力。

軟實力,可謂是一種慢性毒藥,從國家內部開始慢慢滲透,將原先的文化、傳統所消滅,而逐漸被外來文化所取代,或者融入其中,成為另一個新的文化。

「哈雷路亞」

九世紀時,當時的天主教,從義大利半島的羅馬向全歐洲擴張時,到達北歐時,因北歐的維京文化信奉的是,戰死於戰場上的勇士們,會被女武神帶往加拉哈德,等待諸神黃昏時刻的到來,並與諸神一同奮戰。

天主教的到來,給維京人帶來不小的衝擊:『原來,不一定要打打殺殺的,才能進的去神的國度;原來,天主的神,是如此的愛著世人。』然後,就一堆維京人開始改信天主教,而羅馬的文化也在十二世紀時在瑞典教會的成立下,正式入主北歐地區。

短短三百年的時間,為何北歐原先的維京文化會被取代的如此快速呢?主要是,維京文化已無法順應當時的民情,每天都打打殺殺才能進神殿,跟神愛世人、真心懺悔的就能進神的國度。哪個能夠讓人民安穩的過日子,使執政者能更有效的掌握權力跟控制人民,那個文化或是宗教,就是最好的。

由上述可知,一個外來文化,能否成功取代一個當地文化,關鍵在於:當地文化是否符合民情,以及文明是否能與時俱進。天主教的文明基礎,即來自羅馬文明。

「中華民族與文化」

「中華」的概念,最早來自戰國末期的秦國。當時的中國,如同今日的歐洲,一座城,便是一個國。語言、文化皆不相同。秦國經歷二十多代人的努力,從一個邊境小國,發展成能爭霸天下的國家;原先是為了能與其他的大國競爭(韓、趙、魏、齊、楚及燕),而當時各國之間,車不同軌、字不同文,在文化上雖有周朝的禮法支撐,但因各國長期戰亂,在思想上卻是諸子百家齊放(道、儒、墨、陰陽等),肇致了後來一統六國的始皇帝。嬴政,決定將所有語言、文化、思想等通通統一,這便是當時中華文化的基礎。

而民族,誠如筆者提到的,當時一個城便是一個國,一個國就是一個民族,只是在統一六國後,將這些民族通通歸納為秦,將秦的民族文化,藉由通婚的方式,去影響改變當時的六國遺民,無奈秦只維持了兩代便沒了,所以由後來取代的漢繼續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漢民族。

而後,經過明清時期的擴張,奠定了整個中國境內屬於多民族的局面,才有了民初時期,由梁啟超提出「中華民族」一詞。

但一個民族的成立,不僅僅是通過通婚方式融合才產生的,更要經由強大的文明實力,吸引週邊國家民族來學習,好比中國的漢唐華夏文明以及歐洲的古羅馬,時至今日都可以在一些國家中看到有其影子。

「臺灣文化?臺灣文明?」

此處的臺灣,並無金門馬祖地區,因為兩處與臺灣所經歷過的歷史背景不同。臺灣,以海島文化為結構根基,經歷荷蘭、西班牙的殖民貿易,明清的漢滿通婚,日本的殖民統治,兩蔣的中華文化,到今日的東南亞新移民(備註一)。

臺灣的文化,狹義上已與中國不同,雖有不同,但廣義上卻仍可見到與中國的相似之處。相似之處,用著同樣的曆法(陽曆及陰曆)、說著相同的語言、用著相同的文字(備註二);不同之處,便是我們生活之中,有著原住民的部落文化、漢文化、中華文化、日本文化、及新住民帶來的東南亞文化,加上部份的歐美文化。

臺灣是個大熔爐,在一座小小的海島上,擠滿了一堆文化。筆者早期在接觸並研究時,曾感嘆世上應該沒有一個國家同臺灣一樣,能夠如此接納許多的文化。可無奈的是,我們雖有包容力,但卻逐漸失去了原本的特色,因為如同近年越來越感受不到農曆新年的氛圍,我們正在失去一個文明主體、一個文化資產。

一個國家,可以有不同的民族所組成,也可以有許多的文化,但不能沒有文明的基礎,而文明是來自諸多文化中較有影響力的其中一個。

臺灣的文明來自中國的華夏文明,雖然絕大多數的人不願承認,但這是不爭的事實,華夏文明確實影響著整個遠東區域(韓國、日本及東南亞諸國),但遠東區域內被華夏所影響的國家,卻已將其結合融入自身的文化民族之中,變成以華夏文明為根基的當地文化。

反觀臺灣,不斷吸收著外來文化,卻沒有將其融入華夏文明,將其變為我們的當地特色文化。

近年政府提倡的教育,不斷地將華夏文明文化從課本去除,取而代之的是本地的文化,但卻沒有締造一個新文明出來,反而是將如此的重責大任甩到家庭教育內。試問,倘若一對夫妻沒有學識涵養(並非碩士、博士,而是對自身文化文明有所瞭解),是能好好將其傳承予下一代?

筆者曾經聽過這麼一句話:「國可滅,而文明不可滅!文明不滅,國滅仍可再起;但文明一滅,則此國在歷史上將不復存在。」

臺灣,正在走向這段話的後半段。

僅以此篇提醒讀者莫忘華夏!

【備註】

一、明清時代帶來的漢文化,是閩南一帶的傳統文化;而兩蔣推行的,是整個中華文化。

二、中國近年已推行繁體字及注音,而目前的拼音是為了方便其他語系的國家學習華語所創,簡體字則是國共內戰結束後,人民識字率不高,故推廣簡體字來提升人民識字率。

【相關新聞參考】

1、農曆新年傳統現代大不同

https://ls.chiculture.org.hk/tc/hot-topics/445

2、【新年習俗】世界各國新年文化習俗大不同

https://fucoidan.blog/%E3%80%90%E6%96%B0%E5%B9%B4%E7%BF%92%E4%BF%97%E3%80%91%E4%B8%96%E7%95%8C%E5%90%84%E5%9C%8B%E6%96%B0%E5%B9%B4%E6%96%87%E5%8C%96%E7%BF%92%E4%BF%97%E5%A4%A7%E4%B8%8D%E5%90%8C/?amp=1

3、兩岸同屬中華民族?

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1361

(照片翻攝網路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