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輔助減輕大腸癌不適症狀

陳豪君醫師表示,透過中醫藥、針灸可輔助緩解大腸癌治療副作用,幫助病患完成療程,縮小腫瘤,免掉永久性腸造口。<br /><br />(記者蔡清欽攝)
陳豪君醫師表示,透過中醫藥、針灸可輔助緩解大腸癌治療副作用,幫助病患完成療程,縮小腫瘤,免掉永久性腸造口。

(記者蔡清欽攝)

▲陳豪君醫師表示,透過中醫藥、針灸可輔助緩解大腸癌治療副作用,幫助病患完成療程,縮小腫瘤,免掉永久性腸造口。

(記者蔡清欽攝)

一名男子長期應酬膏粱厚味飲冷,加上平日工作壓力大、易緊張、個性急、肝氣不疏加上濕熱鬱積在中下焦,而成直腸潰瘍性腫塊伴隨黏液血便出,而後化療藥物毒性損傷脾胃之氣下陷,出現腹瀉頻繁,經益氣健脾、清下焦濕熱的中藥配合針灸,化放療期間腹瀉的頻率改善至無,療程結束後持續回診中藥加針灸,兩個月後影像追蹤腫塊縮小,達到病人想減少手術範圍保留肛門的期望。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陳豪君指出,衛生福利部公布111年台灣10大死因中癌症仍佔第1位,以死亡率來看,大腸結腸直腸癌和肛門癌排第3位。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包括:1.年齡大於50歲以上、2.大腸瘜肉病史或家族腸癌史、3.長期發炎性腸道疾病(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等)、4.飲食不節、長期燒烤炸辣、高油脂低纖維等精緻加工品、5.體重過重(肥胖)、缺乏運動、6.抽煙喝酒、7.環境污染等。

大腸癌屬中醫文獻中「腸積」、「臟毒」等範疇,中醫認為大腸癌的成因包括了外因和內因:外因以飲食不節所傷為主,內因則以正氣虧虛為主,正氣虧虛指人體抗病能力下降,脾胃以及其他臟腑功能失調,加上本身不良情緒的影響,造成氣機不暢,氣滯血瘀,若經常進食生冷寒涼、油膩煎炸的食物,濕熱或痰濕便會積聚於腸道,損傷脾胃,久而成為癥瘕積聚,形成癌瘤。

陳豪君表示,大腸直腸癌病人常會因化放療療程中之腹瀉、便秘、噁心嘔吐、白血球低下、口腔潰瘍等副作用或化療後手腳末梢麻狀況至中醫門診;保留肛門後也不一定一勞永逸,中低位直腸癌術後可能會發生與排便功能相關的症狀,例如:排便頻率增加、排便急迫感、排便困難無法排乾淨或稍一用力就大便失禁,造成工作困擾或生活品質下降,這些症狀經由中醫師處方中藥或針灸治療都可以有很好的改善。

陳豪君醫師指出,中醫藥治療以辨證論治為原則,奇美醫院統計111年大腸直腸癌住院會診中醫共有152人次,大腸癌中醫癌症專案門診有103人次,呈現逐年增長,透過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可減輕病人化放療期間不適症狀,順利完成整個療程,造福許多大腸癌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