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右手腳痙攣!走路不對稱 打肉毒讓復健不卡關

一名六十多歲男性病人中風多年,除了語言受損,右半邊手腳出現痙攣,右腳膝蓋無法彎曲,走路不對稱,行走時因會發出巨大聲響,總引起旁人側目;但在接受肉毒桿菌素治療搭配復健後,目前能自行穿鞋,行走時膝蓋能彎曲,不再發出巨大聲量,憂鬱的情緒明顯獲得改善,生活漸入佳境。

另一名美髮設計師劉先生,兩年前腦中風,一夜之間從獨立的大男孩,變成凡事都需旁人協助,雖然在急性期過後便每天積極地復健,但數個月後因為肢體痙攣張力過大,讓復健延宕一年。所幸經接受肉毒桿菌素治療,施打一週感受手腳肌肉放鬆,「雖然在別人眼裡只是二到三公分移動的幅度,但對於停滯一年的我而言,就是最大的進步!」劉先生說。

台灣每年新增約3萬腦中風病患,約4成患者會有拳頭緊握、手腕內彎、腳指關節嚴重彎曲等肢體痙攣症狀。示意圖。(圖片提供:公關公司)
台灣每年新增約3萬腦中風病患,約4成患者會有拳頭緊握、手腕內彎、腳指關節嚴重彎曲等肢體痙攣症狀。示意圖。(圖片提供:公關公司)

約4成腦中風患者 出現肢體痙攣

腦中風是國人失能與死亡主因,台灣每年新增約3萬腦中風病患,約4成患者會有拳頭緊握、手腕內彎、腳指關節嚴重彎曲等肢體痙攣症狀,因無法伸展而行動不便,更嚴重影響復健效果。醫師提醒,若出現肢體痙攣,應盡早就醫治療,除可改善外觀與生活自理,更有助復健效果,增加日後復原機會。

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陳柔賢指出,逾半數腦中風患者在發作半年後陷入失能狀態,不但遭逢人生巨變,對照護者帶來沉重負擔,也讓社會蒙受經濟損失。在腦中風的急性期後,除了預防再次中風,更要積極復健。若患者有痙攣的早期症狀,例如肌肉緊繃無法完全伸展,就有可能出現腦中風後的肌肉痙攣,復健效果將大受影響,導致復原狀況也不理想。

陳柔賢提醒,患者在復健期間若出現肢體痙攣,應盡早就醫,增加日後復原機會。腦中風引發的肢體痙攣可透過口服抗痙攣藥物或肉毒桿菌素等方式治療。目前健保已有條件給付肉毒桿菌素治療腦中風後上肢與下肢痙攣,預計每年有上萬名患者受惠。患者及其照顧者可與神經內科或復健科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計畫。

復健遇瓶頸 健保開放肉毒治療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陳志昊醫師表示,腦中風後肢體痙攣若長期未妥善治療,病人關節活動度受限加上肌肉緊繃,病人做復健運動時更加疼痛,影響復健效果;加上部位不易清潔,導致濕疹、潰瘍、感染,並傳出異味,嚴重甚至會導致不可逆的關節變形。由於患者穿衣、上下床、如廁、行走等生活都需要旁人協助,也增加照顧者的身心負擔,影響層面不只是個人而是整個家庭。

目前中風後肢體痙攣的治療多元,包括復健運動等非藥物治療、手術治療、脊髓腔內投藥、口服抗痙攣藥物,與局部注射肉毒桿菌素等。但中重度肢體痙攣患者使用口服抗痙攣藥物效果不佳,且有嗜睡的副作用。

陳柔賢表示,健保已有條件給付肉毒桿菌素用於腦中風引發的上肢與下肢肢體痙攣,患者及照護者可積極與神經內科或復健科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計畫。醫師依據患者的病情與需求,注射在需要治療的肌肉,約三到六個月施打一次,患者在施打一到兩週內便能感受到治療的效果,也希望病友能把握時間積極復健,因為如果沒有過強的肌肉張力,患者復健訓練的效果將更加顯著。

長期抗戰別氣餒 把握痙攣黃金治療期

腦中風急性期過後的復健治療是一場長期抗戰,中風患者情緒會較為憂鬱,尤其當復健遲遲未見效,放棄的想法不免縈繞心頭。陳柔賢形容「這猶如在黑暗隧道中步行,因為看不到盡頭的光明,特別容易想中途放棄!照顧的家屬也倍感壓力。」

陳柔賢呼籲,腦中風後肢體痙攣治療也有黃金期,及早積極治療,使復健過程更順利,改善患者外觀、生活自理能力與生活品質,並避免產生不可逆的關節受損。此外,患者也要改變飲食與生活習慣、積極控制三高,定時檢查與按時服藥,避免再次中風的發生。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