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國際失智症月】中度失智48歲婦人忘記關爐火 失智不是老人專利
過去失智症一直被認為是老年人的專屬疾病,但近年來卻顯示出失智有年輕化的趨勢。醫師表示,根據臨床觀察,60歲以下的民眾有3%的風險罹患失智症,且也有些年輕人是因為家族遺傳、腦血管疾病或頭部外傷而罹患失智症。
失智症非老化 出現這些症狀要格外留意
隨著年齡增長,記憶力衰退是自然現象,但許多人往往難以分辨正常的老化現象與失智症的差異,導致在早期症狀出現時未能接受完整的診斷與治療,等到明顯察覺異狀時,已經進展到中晚期。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黃怡臻醫師表示,正常的記憶衰退通常可藉由提示恢復記憶,不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然而,失智症病人則會徹底忘記過去的言行,即使受到他人提醒也無法回憶起來。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老人精神科主任林承儒也指出,失智症是一種腦部的疾病,與自然老化不相同。當熟悉的事物突然變得困難、對時間地點感到困惑、語言表達能力變差、忘記東西放在哪裡、情緒與個性改變時,就有可能是早期失智症的警訊,應尋求精神科、神經科或是失智症門診的專業建議。
林承儒說,根據研究指出,中年以後的聽力喪失、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憂鬱、缺少運動、糖尿病、抽菸及喝酒,以及晚年缺少社交活動,都是失智症的風險。
家族遺傳、腦血管疾病、頭部外傷也會罹患失智症
然而不只是退化型失智症,黃怡臻表示,雖然大多數失智病人年齡較大,但也有部分年輕人因家族遺傳、腦血管疾病或頭部外傷而罹患失智症。其中,「血管型失智症」其實是常見的失智症類型之一,成因通常與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有關,這些情況會導致腦部血液循環不良,進而造成腦細胞死亡,導致認知功能逐漸衰退。
黃怡臻指出,與一般退化型失智症不同的是,血管型失智症的病程呈現階梯式惡化,也就是說,病人的認知功能會在每次腦血管事件(如小中風)後突然下降,之後可能穩定一段時間,直到下一次事件引發新的惡化,形成一個階梯狀的病程。正因如此,如何預防腦血管疾病的進一步惡化,是治療血管型失智的重點。
他在門診即收治了一名48歲的婦女,近來頻頻在熟悉的家務上出狀況,甚至常忘記關掉爐火危及家人安全,女兒察覺到異常陪媽媽就醫,沒想到經評估確診為中度失智症,原因就是遺傳型腦血管疾病的血管型失智症。
各類失智都應及早治療 延緩進一步惡化
不同類型的失智症,其病因、症狀和治療方式也各不相同,黃怡臻指出,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等,都是常見退化性失智症,其它導致失智的原因還包括頭部外傷、營養失調缺乏B12、葉酸等營養素,以及新陳代謝異常或酗酒等。
林承儒表示,目前雖然仍沒有根治失智症的藥物,但是若能在認知功能輕微下降時(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0.5),也就是在極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時期,早期介入給予藥物治療,能夠有效的延緩惡化速度,幫助維持未來生活品質,減少病程進展到中度失智時伴隨的失能問題。
黃怡臻提醒民眾,失智症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任何年齡層都應該保持警覺,無論年齡大小,早期發現與治療是控制病情的關鍵,透過專業評估和診斷,並配合醫師的治療,才能有效延緩失智症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