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警戒規定有哪些?口罩規範有何調整?還能到醫院探病嗎?

因應本土疫情升溫,加上Omicron病毒來勢洶洶,指揮中心宣布1月24日以前維持第二級警戒標準。究竟二級警戒有哪些限制?民眾又該如何防疫才能自保呢?

運動、唱歌、拍照等恢復戴口罩。圖片來源:中央社
運動、唱歌、拍照等恢復戴口罩。圖片來源:中央社

二級警戒延長 口罩規定變嚴了

Omicron變種病毒肆虐多國,加上我國疫情呈升溫趨勢,指揮中心1月9日宣布,即日起至1月24日起維持二級警戒。除了外出有飲食需求、農林漁牧工作者於空曠處工作時、於山林(含森林遊樂區)與海濱活動時,以及在溫泉/冷泉、三溫暖、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的場合之外;民眾外出須全程配戴口罩、執行實聯制。

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之場所或活動,例如部分藝文表演、電視主播、劇組或運動選手及裁判等,符合相關防疫規定者,可暫時脫下口罩之外;其餘運動、唱歌、拍照及直播、錄影、演講等談話性質活動,進行時均恢復為須配戴口罩。

然而,無論在什麼場合,只要本身稍有不適,或無法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均應戴上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並時刻留意健康變化,減少不必要外出,需要時盡快就醫。

二級警戒延長,口罩規範加嚴。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二級警戒延長,口罩規範加嚴。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延伸閱讀》本土疫情升溫!1/24前維持二級警戒 加嚴帶口罩等防疫措施

二級警戒規定:遵守實聯制、人流管制 婚宴不得逐桌敬酒

而餐飲場所、營業場合及公共場域(含交通運輸),應嚴格遵守實聯制、量體溫、加強環境清消、員工健康管理、確診事件即時應變等防疫規範。賣場、超市、市場則須加強室內空間至少1.5米/人(2.25平方米/人),室外空間至少1米/人(1平方米/人)的人流管制,並且不開放試吃。

婚禮、餐會、宴席的部分維持開放,建議用餐環境維持適當社交距離,但與會民眾須遵照防疫規,且宴席間禁止逐桌敬酒、敬茶,以免擴大傳染風險。

宗教場所、集會方面,包含神職人員講道及主持儀式,皆須全程配戴口罩,飲食期間可暫時脫口罩。若有提供住宿,除同住家人外,以一人一室為限。要是有遶境、遊行及其他大型活動,須提報防疫計畫並經地方政府同意後辦理。至於二級警戒其他相關作為,可參考Yahoo奇摩新聞中央疫情即時更新相關圖卡。

二級警戒宗教場所、宗教集會活動防疫措施。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二級警戒宗教場所、宗教集會活動防疫措施。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北北基桃禁止探病 住院前要先篩檢

為確保醫療量能,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陪病探病規定,有以下調整:

  • 探病:除例外情形,禁止探病。特例經醫院同意探病者,應出具探視日前三天內抗原快篩或PCR檢測陰性證明。探病者若已完整接種兩劑新冠疫苗達14天 (含)以上,以公費篩檢;未完成者,以自費篩檢。探病者若曾確診,符合檢驗解除隔離條件且距發病日三個月內,得免除篩檢。

  • 住院患者與陪病者:只要入住前14天內,曾居住於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預約住院者,須於入院前三日內公費篩檢;緊急需住院者,於入住病房前公費篩檢。若曾確診,符合檢驗解除隔離條件且距發病日三個月內,得免除篩檢。陪病人數以一人為原則,且須不具新冠肺炎相關症狀,亦未曾接觸確診個案或具相關公共場所活動史。

1月9日起調整醫院陪探病及醫療照護人員管理措施。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1月9日起調整醫院陪探病及醫療照護人員管理措施。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延伸閱讀》二級警戒延至1/24 北北基桃醫院等機構禁探視

北北基桃住宿式長照機構、新進住民管理防疫規範調整

為了防範新冠肺炎於住宿式長照機構內傳播風險,也調整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訪客及新進住民的管理措施。即日起,暫停訪客探視,例外情形經機構同意可探視者,應出具訪視前三天內的採檢自費篩檢陰性證明。而新進住民不論是否已完成 疫苗接種,均須出具入住機構前三天內的採檢自費篩檢陰性證明。

另外,依機構人員完成疫苗應接種劑次14天以上比率,採取對應之管制措施:

  • 工作人員達90%以上,住民達80%以上的機構,自入住機構次日起14天內避免參加團體活動。

  • 工作人員未達90%,或住民未達80%之機構,自入住次日起隔離14天,或自入住次日起隔離7天、於第7天進行自費篩檢,陰性者可解除隔離,但仍須避免參加團體活動,之後於第14天再進行一次自費篩檢。

住宿式長照機構訪客及新進住民管理等應變措施。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住宿式長照機構訪客及新進住民管理等應變措施。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養成個人防疫習慣 才能接近「正常生活」

目前國內疫情相對緊張,防疫千萬不能鬆懈。民眾外出接觸任何物品,都應確實消毒、避免用手碰臉。尤其潛藏健康疾病或慢性病患者、高齡長者、孩童、孕婦等族群,都是常見的染疫高風險群;非必要盡量待在家中,減少外出染疫風險。

醫師也呼籲,還是得戴口罩、勤洗手、維持社交距離等措施,將個人防護行為內化成每日習慣,才能讓台灣不再爆發大規模社區疫情,維持「接近正常」的生活,降低病毒傳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