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扶持成長 林姿妤、段喬煒的桌球故事

發源自英國、從網球演變而來的桌球,是一種兼具場地方便、體育娛樂、強身健體,易於上手的休閒運動。全國廣播《空中荃運會》本周日邀請到兩位臺灣桌球選手林姿妤段喬煒來到節目上,分享他們如何認識桌球、訓練成長的過程發生了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還有透過彼此的經驗來分析身障桌球與一般桌球的差別。

兩人目前都就讀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二年級,從小就因為桌球而認識,長期在同一位教練底下訓練,段喬煒是大專盃的女子桌球選手、林姿妤則是身障桌球選手。

「雙方專注對峙之後,努力獲勝的成就感是最棒的!」林姿妤很喜歡比賽當下刺激的感覺。

回想接觸桌球運動的過程,林姿妤說,國小的時候自己身形偏小,而桌球是與身高比較沒有相關的運動,加入桌球社之後就打出興趣,之後又認識劉教練,逐漸朝著專業桌球選手的道路前進。不過在國中二年級的時候,不幸發生車禍,當時因為治療的時間拖得太長,導致身體有部分肌肉萎縮惡化,最後被宣判為肢體障礙。

林姿妤說,當時非常抗拒去領身障手冊,因為之前並不是身障人士,難以面對這樣的轉變過程;後來因為症狀的確對生活造成影響,才開始接受自己身體的現況,轉而投入參加身障桌球比賽。後來成績不斷的攀升,甚至得到了亞運會的銀牌。

「可以享受勝利的滋味,不過前提是必須要贏!」段喬煒分享她認為桌球運動的迷人之處。

談到出國比賽的經驗,段喬煒表示,自己初次出國比賽是去香港,最後也得到第三名的成績。她笑說當時明明是去比賽,但自己卻興奮大於緊張,因為畢竟是第一次出國,而且國際級賽事可以看到各國選手的程度,也能藉著這樣的專業大型賽事來打開自己的眼界。

段喬煒也分享她去中國大陸比賽與移地訓練的一些感想和體悟,她發現當地的訓練模式與臺灣不同,選手的練習時間比較短,更多的時間在做操、休息,而且許多專業選手接觸桌球的時間都很早,甚至可能從幼稚園就開始打桌球。

關於經歷過的挫折,段喬煒表示,大約在高二自己最巔峰的時期,卻在全運會中救球跌倒,導致膝蓋與手部受傷,韌帶的撕裂傷讓她休養很久,還要打針讓傷口補充營養,挨了十幾二十針的她一度想放棄桌球,但在父母、教練與戰友的激勵之下,才重新打起精神。

林姿妤則認為,最大的挫折就是造成她肢體障礙的那場車禍,但在接受了自己的狀況、成為身障選手之後,在亞運會得到銀牌優異成績,並獲得參加亞錦賽的資格,更得到2020年的帕運會入場券,這些經歷讓她得以對身障運動的領域有更多的認識,也可以說是因禍得福。

「身障選手會因為身體上的弱勢,而比不上一般選手,這是個錯誤的迷思,其實雙方面對的條件不同,彼此都可以互相學習。」林姿妤在身障桌球領域得到的體悟。

談到未來的生涯規劃,林姿妤提到,因為身障選手的比賽有時候會比起一般選手的還要再更緩和一些,運動強度較低,所以能夠負荷到更高的年齡層;她目前規劃都還是擔任選手,希望爭取到可以參加奧運等級賽事的程度。段喬煒則表示,近期的規劃是先取得全大運的參賽資格,離開選手身分的話可能會選擇擔任教練,教導更多有興趣的人一起來認識桌球,目前也已經有累積一些教練與助教的教學經驗。

(記者陳軒北 臺中報導)
更多精彩的專訪內容,請鎖定本周日02/23下午一點全國廣播FM106.1《空中荃運會》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