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來失敗的創業項目,都是怎麼把自己玩死的?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創業最前線」(ID:chuangyezuiqianxian),作者:行者、蛋總,36氪經授權發佈。

2015年,國家提出「雙創」戰略,引爆了創新創業的新一輪高潮,VC開始大規模投資,各式創新賽道也藉著雙創浪潮而蓬勃發展,創投圈前所未有的熱鬧。

《創投圈五年風雲錄(上):從邊緣闖入主流,翻身仗怎麼打?》中,我們看到了在這風起雲湧的5年裡,有人厚積薄發,從邊緣地帶闖進舞台中央;有人乘風而起,成為時代風口中的幸運者;有人慘淡離場,揮別身後依舊激烈的戰場。

而創投圈永遠是一個深不見底的「江湖」。回望那些創客們曾經歷高光或至暗的時刻,我們又可從中汲取哪些經驗與教訓?這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後,才能回答的問題。

1、算不清楚的共享經濟

從2015年至今,湧現出不少創業新賽道,有些創業項目從邊緣走到舞台中央,並獲得資本及用戶的認可,但也有一些曾經「超級熱門」的項目從風口跌入冷門,「窗口期」不過三年左右,如今正逐漸被時代所遺忘。

共享單車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2015年9月2日,一篇題為《這2000名北大人要干一票大的》的帖子在北大校內瘋傳。這是戴威、張巳丁、薛鼎熬了兩個通宵寫就的單車宣言,使共享單車從北大校園走向了全國各地,直接開啟了共享單車的「瘋狂年代」。

彼時,ofo的第一個投資人朱嘯虎不僅拿出了1000萬進行投資,還陸續帶來了很多資源,讓ofo走向了瘋狂的擴張之路。

另一個共享單車的玩家也不甘落後。

2016年4月,胡瑋煒帶領摩拜進入上海並開展運營,9月進入北京,年底在全國七個城市開展業務。就此,摩拜與ofo的大戰在2016年年底打響。

戰端一開,就複製了當年的「滴滴快的大戰」,套路是常規但又十分奏效的「補貼大戰」。

2017年,摩拜和ofo的用戶經常能收到優惠充值促銷的短信,打開各自的APP,直接彈出來的也是促銷廣告,充返比的優惠力度最高能超過1:2。

在此背後,是兩者頻繁的「融資比拚」,或者說是「資本輸血」——2017 年1月摩拜單車獲得了騰訊2.15億美元D輪投資,3月ofo小黃車宣佈獲得 4.5億美元融資,7月ofo再次宣佈獲得阿里等 7 億美金融資。

2017年初,被資本簇擁的ofo搬入理想國際大廈,那是中關村租金最高的寫字樓,辦公桌椅2000塊一套,甚至馬桶都帶電動加熱。公司的釘釘群日夜響個不停,每天都有新人湧入。年會上,戴威發了一夜紅包,並獎勵老員工一輛牧馬人越野車,所有人都對ofo的未來有極強的信心。

而獲得巨額融資後,兩家「燒錢補貼大戰」打得更是轟轟烈烈,在用戶數量上「互相緊咬著上升」。艾瑞的數據顯示,2017年5月, ofo月度活躍用戶增長至6272萬,摩拜月度活躍用戶增長至5838萬。

作為ofo的投資方,朱嘯虎把這一成績單曬到朋友圈上「炫耀」,馬化騰則留言回應:從微信支付看摩拜高出一倍多。緊接著,朱嘯虎發了一條頗帶「寓言式宣戰」意味的朋友圈:90天內結束跟摩拜的戰鬥。

然而,都不用時間的沉澱,僅僅365天過後,這個巨大的氣泡就被市場炸得支離破碎。

長期地燒錢補貼用戶,加之每次一元錢、五毛錢的使用價格,這「入不敷出」的狀況讓摩拜和ofo的資金鏈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危機,這也為後來的被收購埋下了伏筆。

畢竟,互聯網效應是勝者為王,弱者苟延殘喘都難。但沒有競爭壁壘、靠資本堆積起來的優勢,最終也由資本決定誰是王者。

先是小藍單車,這個在市場排名第三的共享單車品牌,由於資金鏈斷裂,在2017年11月遺憾出局;其次,在2018年4月,美團突然宣佈收購摩拜,當時有媒體報導稱,「摩拜債務總額合計超過10億美元,現有股東已放棄繼續支持,也沒有新的資本再願意入場」。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就是投資方「逼迫摩拜賣身」的重要原因。

緊接著到了2018年5月,有知情人士稱,ofo對供應商欠款12億元左右,城市運維欠款近3億元,合計欠款15億元,但賬面可動用現金不足5億元。

ofo和摩拜的投資人也想極力促成兩家合併,但這個方案是滴滴要成為新公司的控制者,戴威不接受這個方案並在公開場合喊話:資本要尊重創業者的理想。

但在投資人眼中,戴威無疑是把自己的權益凌駕在所有投資人之上。於是,朱嘯虎最先退出,並向阿里轉讓了持有股權。與此同時,關於ofo的收購方案進展屢次不順,最初有意向「拉一把」ofo的滴滴和阿里,最終都直接或間接地成了ofo的友商——滴滴攜「青橘」加入戰局,阿里選擇給「哈囉」輸血。

也許是年輕氣盛,戴威徹底把ofo的路堵死了。2018年,曾風頭無雙的小黃車陷入退款泥沼,最多時退款人數達8位數。

戴威在模仿谷歌裝修的食堂裡給員工開會,自比《至暗時刻》中丘吉爾,號召「永不放棄,保持戰鬥」。然而,隨著退款人數緩慢跳動,ofo搬出中關村,搬出酒仙橋,慢慢下沉,最終只餘泥沼上幾個氣泡。

如今,共享單車依然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三國殺」的戰局仍在,只不過對戰者換成了美團、滴滴和阿里支持的哈囉單車。

在本質上來看,這三個巨頭之所以扶持共享單車,並不是因為看好其盈利的前景,反而是各有其平台的需求,都需要這一個線下入口來引流。因此,如今的共享單車「三國殺」,實際上爭的是線下覆蓋率。

「共享單車對於巨頭之間只是競爭的工具罷了。」香港知名投行分析師林悅對「創業最前線」表示,共享項目的死亡在於「根本不經濟,也沒有市場前景」。

他認為:「就像共享籃球、共享雨傘等看似合理的需求,但經過市場的檢驗基本上都屬於偽需求或者弱需求,根本不能撐起一個龐大的市場和資本表現。」

2、曇花一現的上門生意

除了大起大落的共享單車之外,在2015年,還有一個賽道火得一塌糊塗,那就是只做上門生意的O2O。

不管是美甲還是洗車,只要你打一個電話或者在App上發一個單子,就會有人上門服務,100%實現你的需求,關鍵是平台的補貼讓你覺得「一切很值」。甚至到了2016年,創投圈還有人提出「O2O就是互聯網的未來」這一說法。

IT橘子的數據顯示,從風口的規模/量級來看,這5年來,創投圈最大的風口是O2O。2015年,O2O領域的創投活動最為鼎盛,當年發生了1600起投資事件,以此為基準,一年後,投資數量就銳減至一半;到了 2020 年,O2O投資事件數僅是高峰期(2015 年)的5%,可見90%以上的O2O項目都不受資本待見了。

不難看出,絕大部分O2O項目的創業者都是陪跑者,被市場競爭和燒錢大戰「搞垮」,而關鍵的是,很多O2O項目最後被證明是「偽需求」,尤其是O2O領域中的上門服務。

主打上門美甲的河狸家便是典型代表,在剛創立兩年時間裡,其CEO「雕爺」孟醒就頻繁在社交媒體上發聲,大談河狸家對顛覆美業行業的野心,公司估值曾在2015年的時候達到近3億美元的高峰,甚至在O2O上門美業服務平台中,也多次名列前茅。

宣稱「解放手藝人」的河狸家是雕爺拿融資最多的一個項目,成立半年時估值達到10億元,迄今完成五輪融資,其中IDG從天使輪起每一輪都追投,但融資時間集中在O2O最火的2014年和2015年。

但到了2018年初,隨著河狸家新一輪的融資悄然終止,其發展模式存在的弊病逐漸被顯露出來,尤其是「盈利難」的問題。雕爺曾在2017年2月發文稱:「河狸家還在嚴重虧損,上門服務,真是個大坑,後悔死我了。」

最近雕爺還表示,到2020年底河狸家還持續在燒錢,現金流並沒轉正。

除了盈利問題之外,還有人質疑河狸家APP不能強綁定技師和用戶,如果雙方建立信任,可能會繞開平台私下成交。至此,「雕爺」大力吹捧的上門服務O2O這個賽道,也逐漸被人看作是一個偽需求。

「上門服務的商業模式很難盈利,就算現場服務一小時,但加上路上來回可能需要更多時間。技師的收入估計覆蓋掉不了時間和空間的成本,再加上信息匹配、運營費用以及瘋狂的補貼,這個行業盈利才很奇怪。」投資人李鑫對「創業最前線」表示。

李鑫從不看好河狸家,「他主打滴滴美甲是一個細分剝離出來的領域,所需場地、設備也沒有什麼門檻,我覺得支撐不起一個獨立的行業。」

在發展進入瓶頸期後,河狸家沉寂了兩年,終於在2020年選擇投入阿里的懷抱,成為阿里新零售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河狸家又活了。

在接受了阿里投資後,由天貓牽線搭橋,歐萊雅等品牌的上門護理服務開始給河狸家來做,目前十幾個大牌啟用河狸家提供的售後服務,且持續簽約更多品牌。

這成為河狸家轉型的重要標誌。「不同於上門清空調、保潔,上門美甲、美容的需求很小,現在河狸家轉做to B業務,給歐萊雅等品牌商提供服務是一個好的探索。」李鑫說道,他認可現在河狸家被阿里注資之後的新轉型。

另一個「曾經火得不得了,最終慘遭潰敗」的上門服務項目是上門洗車。

2015年下半年,呱呱洗車完成1億元人民幣Pre-B輪融資,讓外界刮目相看,原本以為獲58到家加持、合併趕集易洗車後,其會成為洗車O2O行業為數不多的獨角獸。

彼時,其他洗車平台的融資不到位,呱呱洗車創始人隙建軍在為公司補充彈藥後,頗為得意地對行業「指點江山」:「O2O上門洗車的需求真實存在,之所以發生這麼多企業倒閉,是因為這是一個重資產模式,養人是很高的成本,而大部分企業主要是向市場拿錢,沒有太多現金流,一旦資本遇冷,資金就會難以為繼。」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隙建軍曾表示這個市場只要挺過去就有很大的空間。「O2O上門洗車企業倒閉很正常,當初就曾發生過千團大戰,這個市場在快速發展,大家搶奪初期用戶到一定時候後,行業就會出現整合。」

當時,他還興致勃勃地分析起呱呱洗車融資的原因:一、業務發展很快,很快在這一市場佔據市場前列;二、呱呱洗車每天有幾萬單,有幾千人的團隊;三、呱呱洗車現在減少了對洗車上門服務的補貼,客單價已經調到25到30元一單,財務數據還不錯。

然後,就沒然後了。

融資的錢燒光後,由於「自我造血」能力差以及用戶需求不強烈,導致呱呱洗車迅速走向下坡路。

2017年的下半年,據新京報報導,呱呱洗車面臨資金鏈斷裂、經營困難、大量用戶退款等問題;2018年5月,呱呱洗車全國20餘家分公司多數處於註銷狀態,呱呱洗車App已無法使用,工商部門表示呱呱洗車已在進行破產申請,其沒有強制要求其執行退款,只是把呱呱洗車列入黑名單。

根據當時很多媒體的分析和對車主的調查,可以看出,上門洗車聽著很新鮮,但受制於場地和技術,一個是車輛清洗並不完善,曾發生過因洗車毀容的事件;另一個是在節水的環境下上門洗車的技術,不能保證對於車輛進行一個徹底的清潔,達不到車主心目中對於洗車完成的標準。

關鍵是,上門洗車依然要約定時間,車主也需要付出時間的代價。這讓很多車主認為「還不如選擇去洗車店洗車,這樣還能獲得更好的服務」。因此,這個上門洗車項目並不似「想像中那麼美好」,變成了「雞肋」般的存在。

雖然目前每次車展都有上門洗車的設備廠商參展,但生意是越來越難做,設備的銷量也越來越低。甚至,有媒體在報導時用上「創投圈活化石」這樣的標題。

事實上,O2O是一個大市場,但創業者必須區分什麼是「用戶真正的需求」,只有針對真正的需求進行創新,才有可能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正如目前O2O領域成功跑出來的模式是生鮮 O2O、外賣(網上訂餐)和網約車,這些模式真正符合了人們「吃」和「行」的剛需。

這也是無數個已經告別了這個「創業戰場」的前輩們,以自身經歷告訴後來者的經驗教訓——看到真實需求,切中真正痛點,找對創新方向,用心贏得市場,方能基業長青,否則一切成空。

3、盲目追風不可取

1995年夏天,美國網景公司上市,公司只有一個產品,就是網頁瀏覽器。開盤後,股價在23美元略作徘徊,便一飛衝天,直至74美元。

華爾街日報驚呼:通用公司達到27億美元市值,用了43年,而網景只花1分鐘。隔年,網景公司24歲創始人,登上時代週刊封面,他穿黑T恤牛仔褲,光腳翹著二郎腿,告知眾生:人人都可成為主角。

這樣的先賢偉業,確實讓很多人血液沸騰,也讓人敢於跳進創投圈去經歷一番風雨。但回望創投圈這5年來的風雲變幻,讓人們得知一個真理:

創業者盲目追風口的行為並不可取,「瘋狂補貼」的燒錢大戰也並不能帶來有效增長,有些賽道不能靠錢堆出來,因為消費者的需求並不在那裡。創業者若單純地想通過培養用戶習慣而造出一個新市場,這是不經濟也是不合理的事件。

畢竟,在投資領域中,經濟規律依然存在,所有違反經濟規律的事情都不可能成功,同時市場是永恆的,但市場永遠都會發生新的變化,不能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的項目不可能成功。

就像O2O上門服務、共享單車、二手交易平台等賽道「崛起-爆發-衰亡」的這一發展路徑,基本上都是由市場所驅動的,卻未能真正形成商業意義上的可持續盈利的健康模式。因此,這些由狂熱的資本和追風的創業者共同締造出的風口,正被時代淘汰,消逝在風中。

回想起任正非在華為跨入新世紀第1個10年時,搞出了一份《華為基本法》,其中寫道:「為了使華為成為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我們將永不進入信息服務業。」

後來,任正非對此解釋說:「華為就是一隻大烏龜,只知爬呀爬,全然沒看見路兩旁的鮮花,不被各種所謂的風口所左右,只走自己的路。」

實際上,很多人都認為,「對一個領域長期的堅守和堅持」才是華為這家公司最終取得成功的原因。同理,對創投圈來說,遵循商業發展的規律以及在一個領域深耕是成功的先決條件,絕不是追尋風口或製造需求。

而馬克‧吐溫亦曾說:「歷史不會重複,但總在押韻。」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