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旬婦手腳「卡卡」竟類風濕性關節炎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手腳「卡卡」腫痛,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惹禍。醫師臨床發現,新冠(COVID-19)肺炎疫情期間約有3成「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未規律回診,造成病況失去控制,全身發炎。48歲蔡女士在五年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時,膝蓋磨損嚴重,骨頭彼此磨擦,走路彷彿「機器戰警」,一度以為是退化性膝關節炎,歷經半年減重10公斤和關節鏡手術,都不見疼痛改善,轉到風濕免疫科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後經治療改善。

32歲病友鄭小姐(左二)說,15年前莫名手腕疼痛,一週後疼痛擴及全身、寸步難行,就醫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32歲病友鄭小姐(左二)說,15年前莫名手腕疼痛,一週後疼痛擴及全身、寸步難行,就醫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執行長蔡長祐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是破壞力最強的關節炎之一,台灣約有10至20萬名病友,常見發生於中年女性。因為免疫系統失調,把自己的關節當成攻擊目標,造成關節發炎腫痛,如長期治療未達標,關節恐持續破壞甚至變形。

他說,類風濕性關節炎誘發疾病原因包括感染、壓力、溫度等。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間,約有三成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未規律回診,造成病況失去控制,全身發炎。

從事急診室護理師的32歲病友鄭小姐,今出席說明自身病程。她說15年前莫名手腕疼痛,一週後疼痛擴及全身、寸步難行,就醫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師囑咐回醫院確認時,從停車場到診間的短短10多分鐘路程,她卻要忍痛走上兩小時,可見當時的難受。由於不忍心看到爸爸自責,她積極配合醫囑治療,但每逢天氣變冷或下雨,關節容易感到腫痛不適,加上血液循換變慢,不光洗澡洗頭、刷牙等生活作息,甚至連脫戴口罩、洗手等防疫基本功,需要關節的細部動作都覺得吃力,不得不強迫自己忍痛,偶爾不適的情況讓她有時都不確定是否治療達標。

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表示,每一種病症都有依循的治療目標,就像糖尿病應控制糖化血色素在7%以下,視力矯正目標需達1.0以上,發燒的治療目標應在38℃以下,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有治療目標。臨床上常用「DAS-28」分數來評估疾病的活動度,區別為疾病緩解、低疾病活動度、中疾病活動度與高疾病活動度等四種等級。其中,以「疾病緩解」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應追求的終極目標,使關節不腫痛、體內發炎指數正常,以延緩關節破壞。

蕭育芬醫師表示,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除了非類固醇消炎藥、生物製劑等外,近年健保給付新一代的口服藥物,也可作為患者參考。(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蕭育芬醫師表示,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除了非類固醇消炎藥、生物製劑等外,近年健保給付新一代的口服藥物,也可作為患者參考。(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收治蔡女士的竹山秀傳醫院免疫風濕科醫師蕭育芬表示,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武器多元,除了非類固醇消炎藥、類固醇及疾病調解抗風濕病藥物與生物製劑外,近年健保給付新一代的口服藥物,提升治療便利性之餘,幫助害怕打針、擔心經常進出醫院而增加染疫風險的病友穩定疾病,達到緩解目標,提供給病友一個治療的新選擇。

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結合醫學專業量表與國人生活形態,推出在地且評估方便的「一分鐘微笑量表」。(圖/風濕病聯盟提供)
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結合醫學專業量表與國人生活形態,推出在地且評估方便的「一分鐘微笑量表」。(圖/風濕病聯盟提供)

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結合醫學專業量表與國人生活形態,推出在地且評估方便的「一分鐘微笑量表」。病友只要快速圈選幾個項目,包括身體狀況分數、疼痛分數,以及評估是否困難或無法完成5大生活行為,如自行穿衣服、自行起床、舉杯喝水、自行清洗或擦乾身體與在戶外平地上行走,即可找出對應疾病控制的四種表情符號。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李應元壺腹癌逝 醫揭「隱密殺手」5大症狀:灰白便、黃疸
逾4百名學生打完2劑BNT 暖中喊冤:依規定申報、造冊
李應元胰臟癌病逝 醫師揭「癌王」5警訊:小心不明腹痛!
昨疫苗打近21萬劑!増2死 36歲女打BNT後7天逝世

更多生活相關新聞
水氣增漸回溫 東北季風下周四又來
遭威脅不准報警?救命App快點下載
愛車加到「摻水油」慘毀!中油回應了
好市多限購令!科克蘭鮮乳限買1組
機車考照駕訓補助名額加碼 111年增至2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