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裔聯盟報告:洛縣仇恨歷史 深入固有制度
亞太裔平等聯盟(AAPI Equity Alliance)日前舉行線上會議發布2023年「洛杉磯仇恨狀況」(The State of Hate in Los Angeles)報告,詳述洛杉磯的仇恨歷史和成因,以及反仇恨工作所面臨的挑戰,並探討了預防及減輕仇恨的策略。
報告顯示,洛杉磯縣的仇恨行為歷史久遠,並深植於固有制度之中。從19世紀開始,洛杉磯就以各類形式的歧視和暴力事件表現了仇恨情緒,包括歧視性法規(如紅線劃區)、身體暴力和威脅,以及對恐懼的煽動。
亞太裔平等聯盟執行總監Manjusha P. Kulkarni表示,仇恨對洛杉磯來說並不新鮮,從1871年的華埠大屠殺、之後的異族土地法(Alien Land Law)、1900年代中期對布魯斯海灘(Bruce's Beach)的徵收,一直持續到2001年9/11事件,以及近年來新冠疫情期間的仇恨事件。
報告中的分析指出,仇恨行為源於偏見、偏執和種族主義,並受到鄰里環境變化以及公眾對重大事件反應的影響。 反仇恨工作面臨的挑戰眾多,包括社會系統和文化中的既定規則難以改變、社區資源服務有限、語言障礙、汙名化、執法部門反應不足、 以及數據公平性和透明度的缺乏等。
洛杉磯縣人際關係委員會執行長戶間(Robin Toma)提到,歷史上一些仇恨事件發生時,當局的反應讓人們逐漸失去了對政府的信任。 他以「阻特裝暴動」為例,警方在事發後很久才介入制止軍人對拉丁裔青少年的攻擊。戶間補充,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洛杉磯縣推出「LA vs Hate」,旨在為遭遇仇恨行為的民眾提供直接的幫助。
戶間介紹說,目前洛杉磯縣解決仇恨問題主要涵蓋三個方面的行動,即聯合社區宣傳、建立全縣範圍內的舉報系統、搭建本社區內的援助資源。除此之外,還需創造識別非犯罪的仇恨行為的新方法,讓那些對社區和個人具有破壞性的其他形式的仇恨行為也能被發現。
會上,洛杉磯地區的反仇恨組織也分享了各族裔仇恨事件的特徵以及相應的反仇恨策略。他們指出,洛杉磯縣的仇恨行為主要發生在公共場合、學校和宗教場所,而攻擊對象以幼齡兒童和年長者為主。近年來,通過社群媒體攻擊、電話簡訊威脅、惡意塗鴉等形式的仇恨行為也逐漸增長。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領社安金別犯「4大錯」 否則恐少拿18萬福利
不是行為不當 阿特曼被OpenAI免職主因是「這個」
嬰兒潮世代4成已還清房貸 近10年房屋自有率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