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搭上大數據 協助醫生揪出中風患者

大數據除了能用在廣告行銷,以及讓人類生活更為方便外,在醫學上也很有幫助。有科技公司發明了AI與大數據的軟體,透過電腦斷層影像,經過大數據分析,能協助醫生做出更正確的診斷。

示意圖/TVBS
示意圖/TVBS

一接到緊急求救電話,直升機立刻出動。

救護人員:「你有哪裡受傷嗎。」

這名病人被往醫院急診室,醫護人員發現,他還有意識,但卻無法說話,也沒辦法依照指令完成動作。

救護人員:「你能給我一個微笑嗎,一個大微笑。」

醫生懷疑他的腦中有血凝塊,但要盡快做確認,因為大腦很脆弱,拖的越久,造成的傷害越大。

厄蘭加醫院醫師:「每一小時,每一分鐘,每一秒,我們盡快做出診斷,對病人會比較好。」

大腦結構複雜,要診斷它不是三五分鐘就能解決的事情,有時可能需要數小時。這間醫院為了縮短診斷時間,使用了AI軟體來幫醫生做判斷。

記者:「這叫做Viz.AI.它屬於機器學習科技,它可以快速收集好幾年的醫學研究資料。」

厄蘭加醫院醫師:「你可以很清楚的看見,沒錯,這個科技有數以千計的資料,將其建立在系統上,這些動脈在哪,這些動脈應該長什麼樣子,血液應該要往哪裡流。」

機器直接連接到醫院的電腦斷層掃描設備,透過AI學習,能找出疑似有問題的個案,

厄蘭加醫院醫師:「所以現在的目標是要把大腦的凝塊,盡快拿出來,如果我們無法取出,那大腦這塊,你看到綠色的這塊區域,幾乎會整塊壞死。」

個人的數據資料可以救人,也可以拿來賺錢。最會蒐集資料的工具,是手機,只要一連上網,一舉一動,無所遁形。

記者:「不只手機(蒐集個人資料)能連結且會蒐集使用者資料的裝置正在增加中,預計到2020年,會蒐集到310億筆資料。」

網路與大數據,讓生活變得方便,甚至還能救人,但現在許多是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況下,蒐集個資與數據,讓21世紀變成一個全民都被監視的世代。

更多 TVBS 報導
陸AI技術將超越美 未來五年成領頭羊
人工智慧真的會取代人類? 台灣又該如何發揮實力
軟銀孫正義疾呼 導入AI機器人 確保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