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定義攻防 中美邁入制度之爭

大陸近年來除在軍事等「硬實力」層面與美國互別苗頭,更在人權、民主等價值論述的「軟實力」面向與歐美國家相比拚。北京不只在人權議題上轉守為攻,也競逐民主意涵的詮釋權;從軍事肌肉到價值觀爭辯,中美制度之爭日趨激烈之餘,其實也反映出雙方意識形態深度差異。

美國自2018年退出人權委員會後,向來在人權議題遭歐美國家詬病的中國,逐漸在相關議題上「轉守為攻」,除屢屢聯合其他國家藉由此平台,批評美國的種族歧視與警察暴力、加拿大侵犯境內原住民人權,近期更公開表態,競選2024至2026年度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打算進一步爭取國際人權事務的話語權。

中國與歐美國家競逐論述權的賽局,遠不只人權層面,還進一步延伸至西方向來引以為豪的「民主」價值觀。光是今年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就多次國際公開場合闡述「中國式」民主觀。

遠的不說,今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習近平就直言,「民主不是哪個國家的專利,而是各國人民的權利」,點出中國式的民主觀著重的是人民生活面向的改善,直接反擊歐美國家批評中國沒有所謂的「選舉制度」,當然,西方各國是否埋單那是另一回事。

而習近平14日在人大工作會議更表明,民主不是「少數國家的專利」,哪個國家是否民主,不該由「自以為是的少數國家來評判」,民主更不可能千篇一律;一國民主與否除有無投票權,更要看人民有無「廣泛參與權」。民主亦非天花亂墜的競選口號,而是制度與法律能否得到執行落實。

在人權乃至民主觀論述的較勁,首先凸顯的是中國與歐美國家在政治體制的不同,直接導致了雙方對民主與人權價值觀出現不同詮釋,而背後更進一步反映則是,中國與歐美國家在意識形態巨大差異;對西方國家來說,人權與民主更多是身而為人與生俱來的先天價值,而中國更傾向從「後天成果論」,來看待人權與民主。

平心而論,軍事乃至政治外交等有形角力,從來就不是中國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最大矛盾,相比之下,對於民主與人權等意識形態無形競逐,恐怕才是雙方彼此最根深蒂固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