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全球支付比 3月跌至1.78%

工商時報【黃欣╱綜合報導】 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公布最新統計,今年3月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使用占比為1.78%,較2月份小幅下跌,仍然位居第6。 路透報導,SWIFT的報告顯示,3月美元使用量仍然是全球最多,達到41.8%;排名第2的是歐元,使用量31.2%,而英鎊及日元的使用量則分別為7.13%及3.31%。 報告顯示,人民幣在2015年的全球支付使用占比都維持在2%以上,2015年12月更達到2.31%、排名第5的高點,之後支付比重開始連續下降。SWIFT分析,人民幣支付占比下跌的主因,包括中國經濟放緩、人民幣匯率貶值,以及中國加強資本外流的管制等。 不過SWIFT報告指出,儘管人民幣的國際支付呈現放緩,但人民幣依然是很強的國際支付貨幣。隨著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增加,人民幣國際化也將持續進行。目前全球的人民幣離岸清算中心共有22個,其中2016年新增紐約和杜拜兩個市場,2017年則新增了莫斯科。 報告統計,截至今年2月底,香港仍是離岸人民幣使用最多的地區,占比逾75%,其次為倫敦,占比有5.88%。而台灣排名第5,占比2.62%。 報告顯示,2016年,以人民幣進行的外匯交易數量達到1,300萬筆,交易數量連續5年增長;但總體交易額在2016年出現下降。 據統計,去年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9.8兆元,較上年同期大降19%,也讓人民幣全球支付排名從第5名降到第6名。不過在中國的跨境收付方面,人民幣仍然繼續保持第2大跨境收付貨幣的地位,占本外幣跨境收付總量的25%,僅次於美元。 證券時報報導,渣打日前報告顯示,在人民幣跨境支付持續收縮的同時,離岸人民幣規模也出現萎縮。據香港金管局的資料,2016年12月底,香港人民幣存款餘額5,467億元,較2014年12月的逾1兆元最高點,幾乎腰斬,較上年同期大幅下滑35.8%。渣打統計,2016年全球離岸人民幣市場收縮10.5%。 對於人民幣在全球支付占比是否能繼續增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指出,目前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並不特別明顯。他稱,人民幣國際化關鍵在於境外居民是否願意持有人民幣資產,與未來人民幣匯率、利率走向,以及金融風險顯性化有關,需觀察中長期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