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獸衝突課題】重傷單車客致死 西雅圖郊山美洲獅遭擊斃

【人獸衝突課題】重傷單車客致死 西雅圖郊山美洲獅遭擊斃

2018年12月07日 上稿編輯: RayPeng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范震華 編譯;賴慧玲 審校 今年5月19日,兩位美國西雅圖居民到離市區約50公里外的喀斯喀特(Cascades)山脈騎單車。他們在漢考克湖(Lake Hancock)附近的林業道路上,遭到一隻3歲的公美洲獅攻擊。這是近94年來西雅圖第一起美洲獅攻擊致死事件,也成為美國全國性環保團體山巒俱樂部(Sierra Club)的探討題材,本文節錄自該會5月號雜誌專文,探討此事件的來龍去脈,作為人獸衝突議題的參考案例。 傷害單車客的美洲獅最後被擊斃。圖片來源:Sierra Club讀者投稿

受害者之一是31歲的以撒.賽德鮑姆(Isaac Sederbaum),他被送到附近的醫院急救後已順利出院。但是他的朋友32歲的SJ.布魯克(SJ Brooks)則不幸喪命。布魯克是單車之友西雅圖分會的共同發起人,生前積極推動女性和跨性別非白人族群的單車社團活動。

初遇美洲獅時,他們依照華盛頓魚類與野生動物部(Washington Department of Fish and Wildlife,以下簡稱 WDFW)建議的方法——大聲吼叫和用單車敲擊地面,成功嚇退了美洲獅,沒想到這隻美洲獅隨即返回,並咬住賽德鮑姆。布魯克轉身逃跑,美洲獅轉而攻擊布魯克。雖然賽德鮑姆趁機逃離求援,最後布魯克仍不幸喪生。

WDFW北普吉特海灣地區巡守小隊長艾倫.梅爾斯(Alan Myers)與團隊負責處理這次攻擊事件。梅爾斯說,這是他執業生涯第一次聽到被人嚇跑的美洲獅又折返攻擊。事發之後,梅爾斯的小隊循線擊斃了這隻美洲獅,並將屍體送往華盛頓州立大學獸醫學院的動物疾病診斷實驗室檢驗,試圖找出攻擊發生的可能原因。檢驗結果約需數週或幾個月才會出爐。 美洲獅主動攻擊案例罕見 原因有待解剖分析 專家指開放狩獵無益解決衝突

當地媒體報導這隻美洲獅非常「瘦弱」,但實情並非如此。WDFW熊與美洲獅資深專家李察.博索萊(Richard Beausoleil)表示,該美洲獅雖然體重偏低,但身上仍有脂肪,並不是骨瘦嶙峋到「快餓死」的地步,他解釋,「美洲獅通常要橫越193公里尋找自己的地盤,而且還得跟其他公獅競爭,這會消耗掉許多能量,因此低於標準體重25%並不少見。」

另一方面,梅爾斯隊長認為狂犬病應該不是讓公獅發狂的原因,因為太平洋西北岸(Pacific Northwest)的美洲獅族群從未出現過狂犬病案例。

如何才能避免悲劇再次發生?有些人認為,美洲獅會獵捕家禽,應該將獵獅的法規限制放寬。博索萊有不同看法:「美洲獅和狼是北美地區唯二會自我控制族群量的物種,」牠們的領域性極強,會殺死入侵地盤的同種個體。這表示,如果沒有找到自己的地盤,一些年輕的美洲獅就會餓死。

他進一步表示,目前在華盛頓州,已開放50個區域、250隻美洲獅的狩獵額度,以確保美洲獅族群維持在理想數量。他認為,就算獵捕超過250隻的額度,可能也無法減少美洲獅的族群數量,只是讓年輕的美洲獅有更多機會找到生存之地。 「被閃電擊中的機率比較高」 問卷顯示有半數民眾高估攻擊風險

目前約有2100隻美洲獅居住在華盛頓州。過去100年以來,該州只發生過兩起美洲獅攻擊致死事件,在整個北美地區也僅發生25起死亡案例和95起非致死的攻擊事件。

「被閃電擊中的機率都還比較高,」守望地球(Earthwatch)首席科學家克里斯蒂娜.艾森柏格(Cristina Eisenberg)說:「但害怕大貓是人類的天性。」梅爾斯也同意這樣的說法,並表示:「野生動物的攻擊事件非常少見,然而這些悲劇印證了人們內心的想像,從而引發他們對野外的恐懼。」

然而大眾對美洲獅的風險認知存有偏差。2010年時,博索萊曾進行華盛頓居民對美洲獅的認知和教育的問卷研究,結果顯示「有57%的民眾高估了美洲獅在美國48州(阿拉斯加與夏威夷除外)引起的傷亡情況。事實上,每年估計僅不到一人遭到美洲獅攻擊。」

在華盛頓州,每年戶外休閒活動帶來的產值高達262億美元。據估計,740萬居民中有72%會從事戶外相關活動,未來十年人數還可望增加。預估到了2030年,該州人口將超過800萬人,是1980年人口413萬的將近兩倍,戶外活動人數也可望跟著攀升。根據華盛頓步道協會的說法,每年有10萬人到北灣(North Bend)外著名的郊山Mt. Si健行,該地距離本案發生地點僅有幾英里遠。

由於西雅圖市中心房價飆漲,促使居民轉往郊區買房,北灣人口已從1980年的1701人增加到2014年的6578人。而持續增長的遊客也帶來了野生動物管理的挑戰。博索萊毫不猶豫地說:「人類該為人獅衝突負責。」郊區居民常以飼養山羊、綿羊和雞當作休閒嗜好,卻也把美洲獅吸引到郊區生活圈。而在這些偏遠地區與美洲獅不期而遇的人往往是單車客、慢跑者和健行愛好者,因為動物也跟人一樣會使用道路來快速抵達目的地。 郊區擴張快速 民眾自覺「人類有責預防人獅衝突」

守望地球的艾森柏格警告說:「目前世界的人口密度可能是史無前例最高,而且我們還使用腳踏車這類能讓人快速穿越地景、前所未見的新奇發明。好奇的大貓有時會對這些變化採取反應。」例如,攻擊未知的東西。

梅爾斯提醒民眾,「我們是生態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超然於其上。」華盛頓居民似乎也同意這樣的說法。在2010年的調查中,有90%的受訪者相信:「當人類居住在美洲獅的棲地附近時,人類該負起預防人獅衝突的責任。」這意味著一開始就要避免與大貓不期而遇。WDFW建議民眾應該以結伴在戶外健行、避免天黑後仍在外走動、別讓小孩走遠並看好他們、遠離美洲獅可能出沒的地方且留意牠們的蹤跡,並且保持營地乾淨。

博索萊認為到目前為止,民眾對於這場悲劇的反應仍屬理性:「在這事件中,我們看到獲得充足教育和資訊的民眾對這場衝突表達悲傷,但他們也理解這樣的風險是與野性自然一起生活的一部分,並知道美洲獅跟我們一樣有權力在這裡生存。」 同理動物鄰居 保持警覺、調整行動是保命關鍵

艾森柏格相信如果能從美洲獅的角度看待人類,有助於人們同理這些動物鄰居,降低人獸衝突。「人們認為美洲獅出沒是要偷襲人類,但事實上,這些大貓大多沒有這種想法。牠們並不是很想和人類攪和,只是想要吃飽、繁殖然後有個安靜的棲身之所。人類做人類的事,美洲獅過美洲獅的生活,牠們只想避開我們。」

她補充,「在有掠食動物出沒的戶外從事休閒活動或工作,本來就是危險的,因此必須對這些危險非常警覺。我研究掠食動物這麼多年能夠全身而退,就是因為對牠們抱著相當敬畏的心。」

意識到被美洲獅跟蹤時,必須跟著調整自己的行動。艾森柏格提醒:「從事戶外休閒活動的人,通常不太會注意周遭的環境,因為他們只想挑戰戶外運動的體力極限、盡情玩樂、或欣賞美景。他們往往只想著自己,卻忘了自己也是整體動態環境中的一小部分。」

在15年的職涯裡,野生動物生態學家艾森柏格只被美洲獅跟蹤過一次,她認為自己保命的關鍵不過就是相信直覺:「當開始浮現『自己不該出現在這裡』的念頭時,那你真的就該離開。我曾經有過幾次這種感覺,而被美洲獅跟蹤時,這種直覺真的救了我一命。」 參考資料

- 《Sierra Club雜誌》(2018年5月25日),Fatal Washington Mountain Lion Attack: The Postmortem

※ 人與野生動物主題報導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