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可能有規劃?台大經濟系吳聰敏教授:「沒經歷過的,都是想像中的好惡」

作者:台大國企系學會/換日線專欄
文:趙先平、謝旻君

在秋意漸至的期中考前夕,我們來到經濟系教授吳聰敏老師的研究室,比約定時間提早來到研究室外,只見門扉虛掩,老師已在其中等候著我們。談到吳聰敏老師,國企系的學生應該都會想起大一所修習的「經濟學原理與實習」;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嚴格中不忘幽默和鼓勵的教學風格,以及通順易讀的課本,其實都和他的人生點滴息息相關。

「沒有經歷過的,都只是你想像中的好惡」

大學時,吳老師就讀電機系,畢業後進入政大企管所,其後又跨足到經濟領域,進入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儘管不停變換跑道,老師卻似乎一直都很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我們不禁想問:這是怎麼辦到的?如何在興趣與實用間求取平衡?

老師從兩個迥異的世代對於「興趣」的關注點切入,向我們分析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在上一代辛苦打拚、財產已有累積的情況下,財富移轉到我們這一代,社會平均財富相對較高。外在環境劇變,我們這代容易對勞動所得不滿意,同時對休閒的價值觀念亦不同。

在上個世代,找工作並不困難,人們也並不如此看重興趣。然而,我們現在擁有較多的選擇空間,在興趣與外在環境的考量下,我們才產生了困惑。

面臨選擇與規劃,老師卻告訴我們,「人生是不可能有規劃的,」必然要親身經歷過,才能認知自己對一件事的喜好。「沒有經歷過的,都只是你想像中的好惡。」所以,老師鼓勵我們有實際的工作經驗,在大學一、二年級時及早找個實習──實際接觸,才能真正發掘出自己的興趣。

老師舉例,自己在研究所一年級時進入了一般公司工作,老師認為,只要肯認真工作,反應快速,受到重視是必然。「老闆器重你,你就開始對這件事情感興趣。」老師半開玩笑道。但也因為興趣的定義相當模糊,一旦將興趣進行現實考量,對特定事物的興趣也會出現改變。老師一再強調,應該多方嘗試各種可能性,在體驗中認識自己。

從興趣到實踐,維持熱情是關鍵

提到自己的興趣,老師也樂於分享自己開發 cwTEX 排版系統的故事。會開發這個系統,源於在美國讀研究所時期,為了幫助師母進行數學論文的排版,老師開始對「如何乾淨整潔的排版」產生興趣。適逢當時史丹佛大學的 Knuth 教授發展出的 TEX 排版軟體,能簡潔地將複雜的數學符號進行排版,對他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啟發。

回到台灣後(約民國 86 年),他決定將當時已經發展至能在個人電腦上使用的 TEX 延伸出中文的排版功能。本身具備電機背景的他,最終順利開發出中文的 cwTEX 排版系統,也獲得了原開發者 Knuth 教授的親筆信認證。

對老師來說,對這個工作的熱忱與興趣尚未終止,還會持續精進下去。老師更提到說,在一個領域要持續下去,無論是教學工作或其他事業,都應該有不同的、新的能量注入。以教學領域而言,不斷進行研究,就是老師延續教學熱情的方式。倘若能長期對興趣保有執著並樂在其中,是相當不容易的事,「這樣的人可能是個怪胎,但他非常幸福。」老師笑著說。

而談到自己的研究專業,老師謙虛的說,在研究的過程中,自己運氣很好,「我研究的議題是台灣長期經濟發展,從前以經濟角度對此進行研究的並不多,多半是歷史學者的研究。這讓我能不斷發掘新的東西。新的東西是讓你持續有興趣的主因。」

提到保持熱忱,老師也特別提到「別讓自己壓力太大」。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下,會讓一切黯然失色。那麼,是什麼一直推進著自己呢?「有時候是 push,有時候是機會。」

出於日本學者的邀請,老師加入了亞洲國家戰後經濟高成長的研究團隊,並用市場機能的角度協助研究,最後結合早期其他學者及自己從前的研究,種種機緣下拼湊成一塊完整的戰後經濟拼圖──即使無法預測會到達什麼目標,也能持續努力下去,這就是老師維持熱忱的方式。

台灣大學太早分系,如何探索自我的可能性?──三個解方

最後,老師也就自己的經驗和觀察,給予正在國企系就讀的學生職涯上的建議:「台灣大學一開始就分系是錯誤的」,老師有些無奈地指出,由於多數剛入學的大學生往往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是什麼,強制性的分系將扼殺了許多學習和探索的可能,也讓學生減少接觸廣泛領域與培養適應力的機會。

老師接著說明,台灣大學是公營的機構,又受到政府相對多的管制,所以對市場的需求反應不即時,也沒有誘因讓老師去設計課程來彌補前述不足,像是開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課程等等。

相反地,以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來說,在過去十幾年,學校電機系的學生人數大幅度地增加,因為校方明顯感受到產業界對這方面人力的需求;此外,校方也會針對有效提升學生職場競爭力或就業率的教授,給予獎勵或鼓勵。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開玩笑地表示,剛好唸到業界需求高的科系的學生,「會比較輕鬆」。

那麼,究竟該怎麼辦呢?老師很明確地點出三個解方:找實習、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扎實地學習。「做個實習才能知道自己喜歡或不喜歡什麼」老師如是說;因為離開校園,真實地走訪職場,能體會到各職業的酸甜苦辣,也才能從中了解自己適合或是喜歡什麼。

然而,老師也相信「不可能有事情做了 30 年還是非常感興趣」,因為面臨經濟壓力或是感到厭倦都會剝奪對事物的喜好;但實際的職場體驗,仍是老師認為瞭解自己所必做的事情。

此外,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很關鍵,「台大的學生都很會考試,但人生不是只有考試」老師語重心長地說,所以他鼓勵在現在 VUCA 的時代(Volatil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模糊性),國企的學生要多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在變動中屹立不搖。

最後,老師也就自己的經驗說明扎實學習的重要性。舉例來說,在資訊科技的領域,他除了鼓勵國企系學生修習程式設計等課程,更要向下紮根挑戰更困難的知識,例如資料結構等等。因為在變動的情況下,如果只學表面往往無法應付後續的問題。


【吳聰敏教授小檔案】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經濟學博士

曾任央行理事、現為台大經濟系專任特聘教授

研究專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貨幣政策

Photo Credit:趙先平 攝影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人生不可能有規劃」?──台大經濟系吳聰敏教授:「沒有經歷過的,都是想像中的好惡」》,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聯閱讀】
「下班再快樂,也無法解決上班的不快樂」──台大國企系教授李吉仁:走出舒適圈,做你真正想做的事
「愛台灣,就是畢業了先不要回來。」──現在我明白,這句話背後的沉重

關於作者:

本組織主要由台大國企系大三學生擔任幹部、大二學生擔任部員組成,旨在聯繫系上情感,並藉由籌劃各種活動講座、企業參訪與產學合作,協助系上同學於大學畢業之前能明確描繪出自己未來職涯的藍圖。

現今國際化與自由化的趨勢,使得身在崛起亞洲的台灣企業多面臨激烈的全球競爭。為因應瞬息多變的數位世界、挑戰日新月異的企業經營模式,針對未來國際企業管理人才的需求,系學會公關部與資訊部於每年定期產出人物焦點專訪和產業專欄。

希望透過此專欄文字的產出,一方面訓練部員蒐集彙整資料與文字撰寫的能力,另一方面提供產業知識、趨勢見解、前輩的經驗分享,培養筆者讀者對商業世界的認識與興趣。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別人不給機會,你就自己給!
健保卡綁定行動支付?政府政策不能像拋繡球
鬼月想我當年新聞戰場上的好兄弟
中美貿易戰為何會引發輿論暴走
職員工作闖禍,老闆難逃賠償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有話想說?不吐不快!>>> 快投稿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