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場現金流遊戲!25~35歲是這輩子貧富關鍵:擺脫老鼠跑輪,必須提早思考的4件事

一名記者來到貧困地區,路上遇到一個放羊的小孩,於是上前採訪:

記者:「你在做什麼呀?」

孩子:「放羊。」

記者又問:「為什麼放羊呀?」

孩子:「賺錢。」

記者:「賺了錢以後呢?」

孩子:「娶老婆。」

記者:「娶了老婆以後呢?」

孩子:「生小孩。」

記者:「生小孩以後呢?」

孩子看著記者,說:「放羊,要養小孩。」

在以上這個故事中,可以發現由於各種因素的限制,使放羊小孩沒有形成優秀的財商FQ思維。終日辛苦工作,下一代也如此循環往復,生活水準卻像原地踏步,始終無法跨越階層。可見如果沒有趁早培養財商FQ思維,那人生就會像一場老鼠賽跑,永無盡頭。

貪婪和懶惰的內迴圈,造成了「老鼠賽跑」

「老鼠賽跑」是指每一代人都不懂理財規劃,只會通過拼命工作、努力加班的形式換取金錢,然後再用這些錢來消費,而下一代人也重複這一方式。這裡面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多數人前期無法管理和控制自己的貪婪與懶惰,二是缺乏消費觀念和風險意識。下面我將對貪婪與懶惰的內迴圈這兩個因素進行具體分析。

外界不斷向我們灌輸著「不努力就要被淘汰」的信號,所以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奮鬥。於是崗位與崗位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企業的生存概率越來越小,我們的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對此王東嶽老師用遞弱代償做了總結。壓力使我們的貪婪欲望不斷增加,越貪婪就越容易被欺騙,產生莫名的暴躁情緒,促使欲望不斷增長,企圖尋找一種捷徑來解決問題,最終陷入貪婪和懶惰的內迴圈。

不斷改變的消費觀念和風險意識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和風險意識變得更加開放。信用卡、行動支付等業務不斷出現,許多人放大了自己的消費欲望,通過信用透支來不斷地消費,手中的閒錢用來投資股票、期貨等投資產品,享受瞬間增長帶來的財富。

這些行為的轉變,除了因為資訊化產品不斷升級、媒介的方式發生改變之外,也因為人的貪欲不斷增加,然而與此相對風險意識卻並未增加。很多人用未來幾十年的現金流來抵現在的消費能力,親手將自己裝進了籠子裡。這些人的風險指數都很大,一旦沒有了穩定收入,就會給自己帶來不可控的負迴圈。

從25歲到35歲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黃金時期,未來能不能成功取決於這10年認知成長的速度。我見過很多20幾歲的上班族,發薪資後從來不存錢,也很少主動學習,所有積蓄都花在買名牌、養寵物、喝酒、聚會、唱歌上。把金錢都投在用於炫耀和滿足內心欲望的事情上,對35歲以後的自己,沒有任何規劃。在這樣的情況下,在遇到事情需要投入金錢時,例如想創業,啟動資金要幾十萬,自己卻拿不出來。奮鬥了很多年卻根本沒有存款,這是多麼可悲的事。

35歲前應該好好工作,多提升自己,在一個行業中穩住腳,用心鑽研,從基礎崗位開始一步一步地熟悉這個行業。好好工作的本質,一方面是獲得穩定的收入現金流,另一方面是用更多時間來學習和思考,提升自己的個人能力;更重要的,能力提升後收入也會隨著提升。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避免35歲後進入「老鼠賽跑」的負面狀態呢?以下4個方面或許是當下的我們最應該優先思考的:

【1】工作與興趣是否相符

目前的工作是不是自己感興趣、擅長的。因為只有感興趣的工作才能做長久,這決定了自己35歲以後的道路。此外,也要打造自己的可變現能力,將所學專業的底層邏輯賦能至工作上,把興趣變成專業。

【2】未來想要創業還是被僱用

35歲前要邊工作邊思考,未來要不要創業,創業的話要做什麼,選擇舊跑道還是新跑道,什麼時候開始?如果創業需要什麼能力,自己是否具備?前期沒有合作夥伴時要如何開展業務?以上這些都需要認真去思考,而不是什麼都沒想好就邁出去,那樣失敗率就會很大。

【3】沒有創業的打算,想去什麼類型公司工作

要思考去大公司或小公司,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競爭壁壘。因為職業生涯長達30∼40年,如果選擇上班,年長的時候就會有一些風險,所以要考慮自己選擇的行業是不是夕陽行業,有沒有前景,如果沒有前景,則要思考如何改變和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

【4】有什麼短版?有短板如何彌補

許多人在30歲前就掌握了一份工作的技能,但並沒有認真審視過這些技能,能否形成核心競爭力。知道這個核心競爭力,在於如果在30歲後突然面臨失業,是否有可變現的能力,可以運用。所以要及早彌補自身的短板,形成高門檻,讓自己多一份抗風險的能力。

培養財商FQ思維的方法

開公司需要現金流,個人開銷需要現金流......,人生就是一場現金流遊戲,因此開支一定不要大於收入。歸根結底,生活的首要問題不是收入多少,而是支出多少。每個人都應該崇尚節儉的生活,富人是用省下的錢去做更多的投資,富起來後再花錢去享樂;而窮人則是賺多少花多少,根本不考慮以後。

那麼一般人要怎麼培養財商FQ思維呢?拓寬現金流的管道。

現實中有人工作幾年後發現自己不但沒有賺到錢,反而信用卡上還欠了很多。貧窮的首要問題,不是收入太少,而是支出太多。年輕的時候還能追著現金流跑,但隨著年齡的增大就會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企業的發展也講CP值,當一個員工的能力遇到瓶頸時,企業就不可能再去養活他,而是尋找CP值更高的人。

所以趁年輕,我們要考慮多條現金流的問題,控制自己的消費欲,將可節省的消費投入到可變數的市場上,以免因失業、大病而影響自己的財富。錢生錢的首要前提是自身的能力與興趣,儘可能去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並堅持投入,找到可變現的商業模式。其次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多積累的資源是有資訊差的,但只要找到這些資訊差,將資源進行匹配,就能打開很多不同的盈利管道。當收入超過單一管道收入時,就能跳出圈子。除此之外,也要培養認知金錢規律的能力,以及正確運用金錢規律的能力。

財商FQ和賺多少錢沒關係,而是測算隨著時間的變數,這些錢能給自己帶來多少自由、幸福和健康。如果這些都是增長的,那麼財商FQ也會增加;如果越活越累,越活越不自由、不幸福,那說明自己的財商FQ在下降。

富人獲得資產,而窮人和中產階級在不停地獲得負債。資產是能給自己帶來現金流的東西,可以讓未來的錢不斷地向自己流動,而負債是讓錢不斷遠離你的過程。作為年輕人可以積累資產的東西,最吃香的首先是寫作,其次就是投資理財、保險。這些都可以產生複利,也就是長期沉澱後就會變成資產。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增加,邊際成本會越來越少,但機會成本會越來越大。

別賺快錢、懂得向優秀的人學習

「快錢」一般是一次性的交易,這種事情多數不是傷及別人的利益,就是損失了身邊的朋友關係或時間成本。如果覺得自己財商FQ不足,那就去找優秀的人學習,去研究他們的方法論。在保障穩定的個人財產基本盤後,儘早多去實踐。越早開始,自己的時間就越長,以複利產生的收益就越大,交的學費也就越少;等以後自己有錢了再去學投資理財,可能已經錯失了很多。所有能正向迴圈的現金流管道都不要100%的投入,要當作副業,同時要平衡好工作、興趣愛好等的關係。

只有找對方法,勤奮的人才能突破「老鼠賽跑」的遊戲。很多人在本業之外有很多副業,本質就是為了早日脫離囚籠。企業的成長和個人一樣,如果企業把目前的業務做好,關門下班後是不是就安全了?答案是否定的,只有不斷地增長、拓寬邊界,才能更強大,才能主宰市場。

作者簡介_王智遠

內容創作者,是「人生複利」實踐者。左手行銷方法論,右手心智成長。曾擔任上市公司品牌經理,知名企業品牌總監。2020 年榮獲商業新知·新耀之星創作者獎項。從主持人、內容創作到互聯網運營,成功跨界的 90 後。

本文摘自境好出版《複利思維》


更多今周刊文章
從不捨到能捨,張淑芬聊死亡:只有張忠謀是我唯一掛念,所以我一定要活得比他還久
她為何賣掉存股族最愛的中鋼,改存兆豐金?30歲小資女年領20萬股息:換股時機學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