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雖然有點難,我靠哲學搞定它

本書的哲學含量十分微小,卻讓讀者能夠重新回到激發哲學家靈感的生活處境中,從各種的生活難題情境切入,帶領讀者了解十二位哲學家的中心思想,也更容易理解哲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在解決生活難題的同時,了解哲學家們的主張。

內文書摘—第四章 跟著伊比鳩魯進花園,不看新聞快報

世界這麼亂、這麼糟,我還能做什麼?

到了餐前酒時刻,你眼前出現一幅恐怖的景象:朋友們都在看二十四小時新聞臺,鎖定重大新聞快報、各種警訊通知。他們打著「隨時掌握即時訊息」的幌子,緊緊盯著手機螢幕不放,簡直是當代文明苦難和墮落的最佳寫照,而你什麼也不能做。

大家一面談論那些使人焦慮又令人欲罷不能的故事,一面激動異常地舉杯暢飲、互祝健康。這般情景非但不能引起你的同理心,反而讓你陷入憂傷,離幸福更加遙遠。

值得一提的是,長久以來,你一直對張貼在街角的報紙頭版視而不見。你寧願欣賞建築物外觀,或燈火通明大廳裡的一個小細節。

你認為有必要維護自己的精神狀態,讓它遠離太活潑好動的螢幕、過於怵目驚心的新聞和災難性的推文。你練就八面玲瓏的功夫,巧妙避開被媒體炒得火熱的話題。

不過在這裡,你降低了警覺性。這個週六夜,你被不斷更新的新聞包圍著,但你一聲不吭。倘若告訴他們,你壓根不想讓自己徒增焦慮和煩惱,他們八成會把你看成遇事只會落跑的自私鬼。

你開始忽然懷念起塞車、喇叭聲、汽車廢氣和安安靜靜的車子。它們讓你與世隔絕,彷彿更接近你夢想中的花園。如果找不到更明智的週末度假策略,只好另外找個地方避避風頭了。

對於這一切⋯⋯伊比鳩魯,你怎麼說?

提到伊比鳩魯學說,我們馬上聯想到討論暑假吃喝玩樂的週刊封面。

由於大肆歌頌歡愉、消遣娛樂,甚至是縱欲狂歡,伊比鳩魯在後世的眼中成為生活隨便和吃喝玩樂花招百出的泰斗。 話是這樣說沒錯。但是儘管伊比鳩魯威名遠播,我們仍必須承認:其學派的弟子和嗜飲好吃的享樂主義分子是兩回事。雖然這位希臘哲人在自家花園鍛鍊思想並開班授課,對象三教九流的人都有,但他的學說離放蕩不受拘束的生活方式可差得遠哪!相反的,他的學說是希望人們都過得好,而且不能透過隨隨便便的方式。

優雅地躺在古董長椅上,伊比鳩魯試圖賦予定義的並非一種概念,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希臘的智慧是一種需要我們身心都投入的藝術。研究哲學不是匯集各種知識,以便在晚宴上扮演知識分子,也不是要變成開口閉口都是艱澀難懂的金句達人。

希臘人普遍以為,遵守紀律能讓人變得更美好、更進步,也因此活得更快樂,而伊比鳩魯更是擁護紀律的信徒。只不過他認為要得到快樂,首先得獲得平靜。換言之,能充分享受寧靜、時間、朋友、思想、大自然,才不會平白被一些未經證實的天災人禍或警訊擾得心神不寧。

伊比鳩魯認為,我們能從不使幸福惡化或變質的事物中找到幸福的定義。幸福意味著身體不遭受任何苦痛。換句話說,幸福就是身體處於一種「無痛狀態」(aponia),而心靈也不受紛擾,他特別用「免於干擾」(ataraxia)來表示。

身體與心靈都獲得平靜,亦即「無痛狀態」 和「免於干擾」,這是感到快樂的兩個必經途徑。仔細想一下,當我們消化不良或知道火星人入侵地球的陰謀而嚇得全身癱瘓時,的確很難聲稱自己處在歡愉的最高點。

「無痛狀態」 和「免於干擾」變成一對可愛的佳偶,是我們外出度假的良伴。不過問題是,就像所有親切可愛的朋友都得來不易,要找到它們並不簡單。

但伊比鳩魯不愧為足智多謀的人,他為了保證這個完美的「幸福計畫」能具體落實,他做了一份清單,列出各種阻止身心達到平靜的障礙。在所有日常、週末甚至人生的最佳殺手陣容中,他立刻注意到恐懼(譯注:以伊比鳩魯的用語來說是「偏斜」(déclinaison/swerve),他提出三種原子運動。其中第三種運動是一種完全無法預料的不規則運動,他稱之為偏斜):恐懼宿命、恐懼死亡、恐懼失戀、恐懼不快樂。

我們觀察到,經過了二三OO年,除了幾個細微的差異外,我們還是在一樣的渾水中載浮載沉。除此之外,我們還因為媒體大肆渲染而更加焦躁不安。這些憂慮都被「AR擴增實境」化(譯注: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是從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的領域中延伸出來的一項新技術。藉由投影或是攝影機的結合,將影像投射在現實中)。所以,怎能不被淹沒?

伊比鳩魯的看法很堅決,他認為脫身之道就是保持平靜。首先,我們應該好好反省自己的憂慮,細心觀察、找出原因,去掉能避免的,留下不得不接受的。 另外,他試著透過縝密的邏輯分析,消除讓我們產生焦慮的原因。 我們沒有理由恐懼「宿命」,因為天底下一切都聽命於各種物理現象,而且這些物理現象遠超過我們理解的範圍。

恐懼死亡無濟於事。一方面,不論如何,人都難免一死,因此坦然接受死亡比自我折磨更為可取。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擔憂那些已經不能思考、死後才會發生的事;失戀的傷痛終會趨於和緩,而在那之前最好回憶美好的時光。 最後是恐懼「不快樂」,這也是伊比鳩魯最關心的一項,解決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減少對外在世界的依賴、只須一點小事就感到心滿意足、盡情享受存在的喜悅。

伊比鳩魯鼓勵我們珍視幸福的點點滴滴、享受所愛、把握每個機會,譬如在海邊度假的機會。我們只受簡單的欲望和平凡的喜好引導,要知道,心情和裝飾藝術一樣,從容自在常建立在非物質的基礎。當我們把全副精力放在真正的需要,而不是擺在新聞臺大量流動的資訊上,我們個人的祕密花園將變成一座宮殿,而坐鎮的主人是「無痛狀態」 和「免於干擾」。

由此而知,你應該告訴朋友們: 看太多腥羶色的八卦消息只會徒增煩惱,應該能免則免。媒體發燒和資訊爆炸引起我們沒由來的恐懼,因為我們對恐懼無能為力。我們不會去拯救擱淺在沙灘上的海豚,也不能在飛機墜毀前攔截它。

任由自己被恐懼淹沒不是利他主義的表現,而是讓自己活受罪,我們非但不會變得更敏感,反而會因此被分散了注意力,不知把握此時此刻在此地的寶貴機會。 懂得保持距離、勇於打斷令人焦慮的話題、關掉廣播和電視、將手機與平板擱置一旁,就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好好體會活著是多麼奢侈的一件事。

下回喝餐前酒時,如果朋友們又在捕風捉影、危言聳聽,別悶不吭聲。借用伊比鳩魯的看法:別躲在一旁,要挺身而出、換個話題,聊聊這個禮拜讓你快樂的每一件事。

高情商哲學處方箋

◆智慧不只是大思想家的專屬玩意兒,而是每個人日常生活都應該具備的態度。

◆恐懼讓我們不快樂,不過我們經常沒理由地感到恐懼。

◆幸福是把注意力放在周遭一些小事上,懂得欣賞它們,並為了我們的存在由衷感到喜悅。

作者簡介

瑪莉.侯貝(Marie Robert)

曾獲評為「所有人夢想擁有的哲學老師」。

巴黎第四大學哲學博士,專攻邏輯、哲學、歷史與社會科學,對於語言哲學特別有興趣。

從學生時代開始,便展開各種以教育和寫作為主題的活動,並參與學生雜誌《分析哲學評論》的創作和動畫製作。在不同形式的課程中,她對陪伴兒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尤感興趣。

2015學年成為巴伊國際蒙特梭利公立高中副教育總監,教授法語和哲學。目前同時在進行創作,並於法國公共廣播頻道(France Inter)與RTL媒體集團有固定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