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北京如何看待華府、盱衡世局?國際關係權威學者閻學通解析「後疫情時代」中國外交政策

全球近年經歷川普人主華府力推「美國優先」、新冠肺炎從中國蔓延全球的劇烈振盪,進入一段漫長的調整期,其中最關鍵的變數則是美中雙邊關係的發展。從華府看北京,無論鷹派鴿派,精闢獨到的分析比比皆是;但吾人也非常需要「從北京看華府」的視角,理解習近平決策圈是如何看待美國、中美關係、中國在今日世局的位置、中國國家發展的真正目標。

對此,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閻學通最近在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發表的強起來─新時代的中國外交政策〉(Becoming Strong - The New Chinese Foreign Policy一文相當值得參考。

中國的「新興強權/開發中國家」雙重身分

本文標題「強起來」出自習近平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的講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閻學通指出,對今日中國而言,「強起來」代表一種自信:中國已是超級強權,在全球事務扮演新的角色,沒有理由繼續處處受美國宰制。隨著中國與美國國力的此長彼消、此進彼退,今日世局已從「單極」轉變為「多極」,以中美關係為其核心。

另一方面,中國在崛起、登頂的過程中,並沒有忘卻自己的「發展中(開發中)國家」身分。閻學通指出,這種「新興強權/開發中國家」的雙重身分(dual identities)將深刻影響後新冠疫情(post-pandemic)時期的外交政策。身為新興強權,中美競爭勢所必然;身為開發中國家,人均GDP還不到美國的6分之1,中國仍欠缺站上世界領導位置、承擔全球責任的資源,這也意味中國不會處處與美國爭強鬥勝,而會慎選自身佔有優勢的戰場

整體而言,後疫情時代的中國擺出更積極進取的姿態、要求更具分量的話語權,並且強力回應任何企圖圍堵它的作為。中國本以為川普下、拜登上,美中緊張關係會有所緩和,但結果卻是美國積極嘗試在外交上孤立中國,這態勢讓北京大為警戒。

美國在外交上孤立中國,北京避免落入「新冷戰」

在近年最火熱的意識型態對立上,閻學通認為北京會盡可能避免落入「新冷戰」(New Cold War)對抗關係,擔心前蘇聯模式的意識型態擴張會引發阻礙中國成長的反撲,強調北京無意「出口」中國政治體系與治理模式。但另一方面,中國也努力在國際社會營造對其崛起有利的意識型態環境,絕不承認西方的政治價值放諸四海而皆準。中國並不排斥多邊規則與多邊體制,但是會堅持發言權不能被美國封殺,追求「包容的多邊主義」(inclusive multilateralism。以所謂的「民主與自由」為例,對美國而言是選舉政治與個人表達,對中國而言則是社會安全與經濟發展

後新冠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政策也已開始轉變,習近平提出「雙循環」戰略,進一步擴大中國的內需市場與金融體系,降低對外部(美國)經濟壓力、金融制裁的曝險,期望有朝一日甚至能夠避開美國掌控的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在「雙循環」戰略指導之下,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BRI)未來會更重視市場需求,而非政治考量掛帥。

軍事預算、實戰經驗遠遠不如,解放軍無意與美軍開戰

在台灣最關切的軍事領域,閻學通認為中國的軍事策略會維持既定方向,將解放軍建立為一支世界級的戰鬥部隊,重質不重量,特別強化網路作戰與人工智慧(人工智能)武器系統。但解放軍的任務本質仍是嚇阻而非擴張,畢竟中國當前的軍事預算還不到美國的3分之1,解放軍上一次真槍實彈的戰場經驗遠在1979年(中越戰爭),而且灰頭土臉收場。

因此北京仍希望將中美對立競爭局限在經濟領域,避免軍事衝突。但台灣是一個引爆點,北京目前尚未放棄「和平統一」,但前提是台灣不追求法理獨立( de jure independence);而且越多國家支持台灣的「分離主義政策」,解放軍越是要以軍事行動來嚇阻台灣。閻學通指出,北京期望與華府達成默契:維持台灣和平,中美互蒙其利。

面對上任半年的拜登政府,北京認為它在許多方面延續川普的強硬政策,無助於緩解中美緊張關係。而且拜登進一步追求「排他性的多邊主義」(exclusive multilateralism),在人權、科技等領域組成「反中聯盟」,北京視之為政治安全的最大威脅、國家復興的最大障礙,應對之道則是與個別國家、地區締結雙邊戰略夥伴關係。

「議題聯盟」、「議題俱樂部」讓中美找到合作空間

但這並不意味美中合作無望。閻學通指出,在改革全球治理體制、協助全球疫情後經濟復甦、應對氣候變遷等跨國界挑戰等方面,中美雙邊仍頗有合作空間,而且已釋出正面訊息。閻學通預測,未來國際合作會走向「議題聯盟」(issue-specific coalition的型態,亦即不同的議題形塑不同的「俱樂部」,而且中美兩國在網路戰武器( cyberweapon)管制、AI工具管制、國際稅制改革等議題上,有可能會同一陣線。

美中之外的國家對「議題聯盟」或「議題俱樂部」應該樂觀其成。雖然「美國隊」(Team America)與「中國隊」(Team China)分庭抗禮已是定局,但兩大之間難為小,這些國家多半還是希望能避免被迫選邊站的窘境,而且已經開始採行避險策略

美中競爭型態是「賽跑」還是「拳擊」?

閻學通指出,就算美中競爭對抗成為主旋律,競爭型態應該是「賽跑」而非「拳擊」:兩方爭先恐後,但無意摧毀消滅或徹底改變對方。閻學通並引述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與國安會亞太事務主管坎博(Kurt Campbell)2019年發表在《外交事務》上的一篇文章,兩人主張美國對中國應該尋求「有利於美國利益與價值的共處之道」。如果北京與華府都無意降伏對方,那麼美中兩強之爭再怎麼激烈,也不至於演變為20世紀冷戰時期美蘇霸權的你死我活之戰。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經濟學人》點評拜登中國政策:50年來美國外交政策最劇烈的轉變,盟邦恐怕難以接受
相關報導》 川普麻煩大了!家族企業逃漏稅遭起訴,財務長向檢方投案,可能轉為污點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