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李伯大夢

工商時報【于國欽】 李伯大夢這部小說敘述一位樵夫李伯進入森林,聽見有人呼喚他,於是在那兒和一群人玩遊戲、喝酒然後睡著了,待其醒來回到老家,已是二十年後了,小鎮風貌已變,兒女皆已長大,妻子也已不在了。 ■19世紀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沒有什麼比閱讀古老經典作品更能使我們神清氣爽,只要隨便拿起任何一本經典作品,讀上半小時,整個人馬上會感覺耳目一新,精神也得到純淨、升華。」 蓋洛普(George Gallup Jr.)於1984年所著的「預測2000年」一書指出,在電腦快速發展下,資訊競爭將日趨激烈,如果「李伯大夢」裡的李伯現在入睡,於2000年醒來,將無法辨認他一度認識的世界,日常生活各層面將因電腦的加入而出現改變。 蓋洛普很有遠見,電腦網路的發展果然如他所言,這一變化目前仍持續在進行中,我們從歷史統計會發現,三十年來台灣變化太大了。在蓋洛普發行這本書的年代,全世界報紙、雜誌、書本發行量正蒸蒸日上,台北重慶南路書街不論白天或晚上總有川流不息的人潮,那是紙媒的美好年代。 根據主計處的調查,1980年代全台家庭報紙普及率達六成,意思是每百戶家庭有六十戶會買報紙來看。由於適逢報禁解除,百花齊放,百鳥爭鳴,閱報人口大為增加,報紙普及率因而逐年升高,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1990年代初期。依主計處的估計,1993年僅家庭部門每天所買的報紙即高達342萬份,普及率高達63%。 那個年代,人們不只從日報看到晚報,還喜歡看雜誌書刊,以1993年而言,書刊雜誌的家庭普及率也達到16.5%,那是紙媒輝煌的年代,到處可看到書報攤,在蓋洛普這份預測十年後,暫時還看不出有太大的變化。 但自1990年代後期,情勢開始轉變,隨著網路的擴張,行動電話的普及,人們閱讀習慣也跟著開始變化,報紙的普及率逐年下滑,至2001年降至38.8%,至2011年再降至19.2%,去年已落至10.8%,而雜誌書刊的普及率在去年也降至4.2%的歷年新低。 相對於報紙、雜誌書刊普及率的逐年下滑,行動電話的普及率卻快速升高,去年已達到95%,家用電腦的連網比率也達至94%,如今人們在網路的時間遠比在馬路的時間長,網路除了改變了商業模式,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 李伯若於1980年代入睡,於今日醒來逛逛台北重慶南路,真會有恍如隔世的感覺,昔日人們買報紙看新聞、逛書店聽CD,如今是滑手機看新聞、上網聽音樂,多數人已不太愛買書了。這場由晶片、電腦及網路所帶來的資訊革命仍在進行中,接著人工智慧、機器人、無人商店、無人汽車都會陸續出現,若李伯今天入睡,再過二十年後醒來,恐怕又已人事全非。 面對資訊的便利性,如今人們的閱讀風氣大不如昔,閱讀可以了解完整的故事,但仰賴網路搜尋只會得到片斷的資訊,甚至道聽塗說,近年台灣社會每有紛爭便浮躁張揚,未經思索便隨聲附和,恐怕皆與此有關。反觀日本,近年朝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從頭版到四版的廣告清一色是各類新書的介紹,他們依舊喜歡閱讀,看看日本,我們真要感到慚愧。 長期以來,政府思索競爭力總是非常僵化的循上百項指標加以檢討,然而這些指標終究是結果而非原因,真正的原因仍在於閱讀,有閱讀力才有競爭力,昔日如此,未來亦復如此,絕對不會因為資訊革命而有所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