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在疫期的清明節 如何變通祭祖

仍在疫期的清明節 如何變通祭祖

因為疫情的衝擊,在大馬,許多傳統節日無法如常進行,就像清明節,從去年開始民眾就無法上山掃墓,今年馬來西亞政府放寬條件,讓民眾在遵守標準作業程序下,上山掃墓,但多個華人義山都選擇封山,不開放掃墓和拜祭。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人們只能在家中祭拜,遙祭祖先,變通也與時並進,同樣能將文化的精髓傳承下去。

民眾 莊雁屏 :「去年跟今年都不會去掃墓,因為這個疫情的關係,我們就是今天在家裡,拜我往生的父親,就是一些飯菜 紅龜(粿) 發糕,跟一些紙錢。」

民眾 王品賢:「 今年沒有掃墓 (把祖先)請回家,水果 菜料 有時會買,他喜歡吃的東西一點這樣,意思意思拜。」

民眾 謝鳳:「沒有(掃墓) 在家拜而已,普通華人是煮炒沙葛,還有花椰菜。」

馬來西亞政府今年制定了,一套清明節標準作業程序,讓民眾得以上山掃墓,但檳城華人義山聯合會,基於檳州疫情依然嚴峻,且擔心違反規定而吃罰單,因此決定不開放義山,及骨灰塔進行掃墓及拜祭活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民眾也只能在家中祭祖。

在古代,只有帝王和貴族會到墓陵祭拜,到了秦漢時期,才有百姓效仿貴族舉行祭奠活動以緬懷先人,稱之為家祭,到唐朝宋朝以後,清明節才逐漸形成我們現在所知的民俗習慣。

中文系教授 安煥然:「 其實清明掃墓有兩個環節,第一環節當然就是家人去掃墓,它是對我們先人墳墓的祭拜,(再來)就祭拜家裡列祖列宗,是對祖先牌位的一個祭拜,只是到了現在行動管制令,就沒有辦法到墓園,所以這兩者就結合,我們就在家裡拜祖先,然後要遙祭墓園裡面的祖先。」

在華人傳統觀念裡,清明節是非常重要的節日,無論是上山掃墓或在家裡祭拜,民眾會準備許多食物,但其實清明節最重要的不是祭品,而是心意。

中文系教授 安煥然:「 受到寒食節的一些文化習俗的影響,盡量去用冷食的東西,就不用去大煮大炒,放一大堆大魚大肉 不需要,你放一些生果 糕點,就拜蘋果 蘋果就平安,橘子就大吉大利,柿子就事事順利 或者煮一些粥,基本上就可以了,最根本還是你的誠意。」

其實清明節真正的意義,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我們在追思先人的同時,若能減少固有的觀念和習慣,不盲目跟從,這樣才能把文化的精髓繼續傳承下去。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強風掀翻屋頂毀損 災民互助啟善循環
花蓮慈小姊妹校 吉華K校師生祝福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