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價的一堂課:新冠病毒現代啟示錄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各國政府狂砸大錢救市!然而,這堂病毒所帶來、代價無限大(∞)的一堂課,究竟留給世人哪些啟示?為何我們得重新省思科學教育?

這場「新冠疫情」讓人類付出慘痛代價,它到底帶來什麼啟示錄?

2020年開春以來,全球新冠病毒確診與死亡人數不斷累計攀升,各國投入抗疫與救市,總預算已超過上百兆台幣,美國還加碼承諾「無限量」QE政策(量化寬鬆),歐盟、韓國隨即跟進。總計為減緩疫情衝擊的經費宛如天文數字,堪用數學符號「∞」(無限大)來代表。

如此代價高昂的一堂課,這株病毒到底讓我們看見什麼?學會什麼?

答案竟然在中研院院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者何大一於3月24日發表的一篇文章中。

何大一直指,世界現在面臨一個真正的可能,新冠病毒將變成我們生活中的現實,直到科學研究能成功克服它……,但這需要時間。這次大流行提醒我們,忽略或輕視科學將帶來危險;科學帶給我們一個更好、更安全、更乾淨、更健康的世界,現在,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它!

連始終自豪於「日不落帝國」的英國人,也開始從「科學面」實事求是反省:英國是否過於自傲,煞不住疫情的擴散?

中研院院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者何大一。張智傑攝
中研院院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者何大一。張智傑攝

中研院院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者何大一。張智傑攝

疫情帶來科學亂象,各持己見互不相讓

為何科學變得如此重要?從去年底中國武漢爆發新冠疫情至今,各種病毒源於武漢的傳聞不絕於耳。連學者也加入戰局,斷章取義、互不相讓。

上至美國總統川普,下至市井小民都引用「符合自己立場」的訊息。「為何沒人要求受訪者或發表言論的人拿出證據,就輕易採信又隨意散播?」東吳大學微生物系兼任助理教授宋向軒說,病毒來源須經嚴謹科學探究,才能找出相對正確答案,胡亂臆測對疫情毫無幫助。

這場瘟疫還成為中美角力的戰場,川普以「世界衛生組織(WHO)對中國大陸報告的新冠疫情照單全收…,沒提供正確資訊以致造成全球大流行」為由,暫停金援。4月24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又拋出,「可能永遠不再資助」。

但美國華府智庫「全球發展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高級政策研究員康寧迪克(Jeremy Konyndyk)卻強烈提醒,川普的舉動將適得其反,會讓美國和全世界變得更不安全。

其實,這場瘟疫的到來,正揭示世界多變與複雜的現況,病毒正不分地區、人種、性別全面攻擊,人類唯有拋開歧見、攜手合作,才能克服未知的挑戰。

然而,全球卻逐漸往「民粹」「反智」靠攏。2018年8月,台灣翻譯出版的《專業之死》一書,就是探討為何反知識成為美國社會主流,又該如何因應由此而生的危機?師大附中地球科學教師洪逸文說,其中,教育章節所揭露的現象:欠缺科學教育的養成,正活生生在台灣上演。

台灣學生擅長解題,不太會提問

長久以來,台灣的教育是為了「考試」而存在,學生受教是為取得好成績。我們也確實教出一群會解題、得高分的學生,這從「PISA台灣學生科學素養的表現」中展露無疑。但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主持人黃俊儒卻發現,台灣科學素養成績名列前茅,主要是解題能力很強,但提問能力卻偏弱,不太探究因果關係。

師大附中地科老師洪逸文帶領學生探究未知的世界。
師大附中地科老師洪逸文帶領學生探究未知的世界。

師大附中地科老師洪逸文帶領學生探究未知的世界。

黃俊儒進一步闡述,學生獲得的科學知識就像長於溫室一樣,只要老師給出溫度、濕度、壓力等制式條件,就能解出「理想狀態下」的答案,卻缺乏思考與解決真實社會問題的能力。

台灣的教育將學生變笨了?!孩子從小就習慣接收父母給的答案,進入校園後,將老師的話當「權威」,勤背誦標準答案,幾乎不懷疑,然而科學養成的第一步正是懷疑。

以防疫勤洗手為例,惠文國小自然科老師陳俊明說,政府雖呼籲要用肥皂洗手,可是學生不太思考為什麼要用肥皂,不能用清水沖洗嗎?事實上,清水洗不掉手上的細微病毒,肥皂不僅可以破壞病毒的脂質層,產生的泡沫還能黏著病毒,再用清水帶走,光用水洗手沒有用。

陳俊明進一步指出,現在的學生缺乏探究未知領域的動機,可以從孩子常會說「老師說⋯⋯」或鮮少反駁授課內容等現象,窺知一二。

實驗的目的是要找到錯誤的可能性

「考試成績至上」的教育,也讓教師背負沉重升學壓力,連實驗都流於「驗證」已知答案。

國、高中生普遍被教導剔除「不符合答案」的數據,只保留「想要的」。例如實驗「氣溫對心跳的影響」時,老師先給出「溫度愈高心跳愈快」的結論,當學生重複做實驗後,如發現有一次放在低溫中的老鼠,心跳比在高溫時還快,會自動刪除這一組的數據。殊不知這次的實驗有可能是暗示結論有問題。

台師大科學教育研究所所長楊芳瑩說,實驗的目的是要找到錯誤的可能性,老師應鼓勵學生接受預測以外的數據,嘗試解釋產生這些數據的理由,釐清問題後,讓結論更有說服力。

長期以來的填鴨式教學,讓學生面對重大抉擇時,會出現反智的舉動。台南一中前教務主任、探究與實作南區推動中心執行祕書何興中分享個人經驗,每年高三學生選填志願抉擇時,有不少學生會很嚴肅地說:這是我去請教神明,擲筊得到結果是要填這個科系。

「我們的教育剝奪孩子理性思考,負責任與解決問題的機會,他們根據過去的經驗,用擲筊決定未來,一點都不奇怪,」他說出台灣教育的後遺症。

應證在新冠疫情上,明顯看到人類不用科學解決問題的弊端。為何伊朗是中東地區疫情最嚴峻國家?因為信徒相信用嘴巴舔聖殿的門與陵墓為虔誠表現,儘管疫情爆發,神職人員仍拒絕關閉神殿,甚至有人舔了門邊後,還用雙手抹牆、搓自己的臉,對媒體說,「不在乎會有什麼後果」。

教育旨在培養孩子面對未來的解決能力

其實,只要改變教育方式,就能培育出不同思惟的學生。10幾年前,彰師大物理系暨光電所副教授鄭孟斐到美國從事教學研究時,深受震撼。當她先教國中生課程內容與理論,再做實驗時。美國學生竟反問她,為何不是先做實驗,歸納後才有理論,卻先給答案。還有學生不斷挑戰老師: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反觀台灣,連大學生都欠缺科學素養,楊芳瑩不諱言,台美研究生的訓練不同,台灣的碩士生找到指導教授後,跟著老師一起做「已決定好」的計畫,實驗只為找到支撐命題的證據。美國碩士班兩年的學習重點是探索問題,過程包含思考與論證,最後需繳交批判性報告或統整測驗,不一定要做實驗研究,直到博士班才會進行實驗。

有人會問:台灣的經濟奇蹟不就是受舊式教育的「大人們」創造出來的嗎?數十年過去了,為何現在卻認為教育制度無法培養出好人才?

其實,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孩子面對真實社會的解決能力,但當網路、社群媒體崛起,科技日新月異後,社會十倍速進展且複雜,舊式教育已無法應付新挑戰。何興中嚴肅地說,不能用20世紀的教育觀念培養21世紀的孩子,學生須具備跨領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新冠病毒就是鮮活案例,有誰料到一株病毒會讓全球恐慌失序。

世界上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

現在,剛好是台灣教育改革的契機。民國108學年起,教育部推出「科學素養」的新課綱,將「探究與實作」列為高中必修課程,部分老師已透過論證教學,試圖培育學生具備科學知識、能力與態度,以因應未知世界。

第一步要先培養孩子的懷疑與觀察力,進而提出好問題。根據惠文高中國中部自然科老師陳蒨芳的經驗指出,學生確實比以前愛發問,但缺少觀察力,較少能問「對」問題。

黃俊儒說明「提問」的重要性。為何有些飯店可以超前部署因應疫情?當企業主清楚掌握客源、業績等數據,預先想出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後,就能找到各種替代方案,例如緊急啟動外送服務,而不是等競爭者改作便當後才跟進。靠理性科學解決問題,才有機會將衝擊降至最低,強過僅柔性向員工喊話:共體時艱或接受無薪假?

台中市梨山國中理化科教師蔡其哲舉例,讓學生理解科學素養與切身的關係,是認識科學的第一步。廚師能做出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研發過程就是科學素養的展現。要用多少鹽、糖?烹煮多久?為何選用蒸煮而不是燒烤?每個步驟都透過實驗找到答案,再反覆論證,得出較佳解決方案。

台中市梨山國中理化科教師蔡其哲帶學生做實驗。
台中市梨山國中理化科教師蔡其哲帶學生做實驗。

台中市梨山國中理化科教師蔡其哲帶學生做實驗。

從事論證教學的老師絕不輕易給學生唯一的標準答案,他們會強調這是截至目前為止較正確的答案,隨時都可能被推翻。

蔡其哲帶學生認識化學元素時,會進行科學史的討論,讓學生知道隨著人類科技與時俱進,週期表上會出現更多新的化學元素。透過論證過程來檢驗和瞭解批判科學概念,是科學發展的重要歷程,也是推動探究教學的一項策略。

「新冠疫情」提醒我們擁抱科學的重要性

假設台灣不重視科學教育,孩子也不具備科學素養,會帶來什麼後果?其實,後遺症早已出現,畢業生進入職場,就是要為企業解決問題,但為何老闆不斷發出「學用落差」的聲音,批評校園無法訓練出需要的人才?

黃俊儒一言以蔽之,「科學素養低落」正是台灣無法創新與缺乏自有品牌的關鍵。過去台灣人靠「解題」能力,用最低成本贏得「代工王國」的封號,但代工時代已一去不復返,現在是創新的時代,人才必須會「提問」,探究未知的領域,並找出解決方案,「否則台灣產業將永遠一直代工下去」。

更嚴重的是,民眾無法分辨新聞真偽,面對重大公共議題,偏向情緒與立場之爭,不願意包容多元聲音,也無法透過科學論證形成共識,常淪為政客獲取選票的工具,社會最終可能要付出停滯發展的代價。

洪逸文憂心忡忡,如果我們不相信科學、不尊重專業,不培養下一代論證能力,不要說「專家已死」,全球將陷入反智與民粹的深淵,無法前進。

新冠疫情的口水亂象就是實例,這不僅是醫學問題,更涉及經濟、公衛、產業、政治等層面。究竟病毒來自何處?疫苗何時能完成?各國一味情緒爭論,無助問題解決,唯有讓全球公民具備科學素養,才有機會掃除陰霾,恢復正常運作。

鄭孟斐感嘆地說,過去台灣培養出很多的follower(追隨者),鮮少leader(領導者),關鍵原因就是沒有養成孩子觀察、提問、論證與解決問題的習慣。「新冠疫情」這堂課,提醒我們擁抱科學的重要性,才能因應未知世界的各種挑戰。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