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父之名,這一票你投給誰?

資料照片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資料照片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作者/獨立評論
文/羅德水

隨著年底地方選舉期程逼近,各政黨都進入最後提名階段。民進黨、國民黨由於參選人多,還需要先進行黨內初選,為爭取出線,新人無不卯足全力宣傳。近來各大路口、公車廣告都被候選人競選看板佔據,就算刻意閃避,也很難對這些參選人的競選廣告視而不見。

觀察這些矗立在街頭巷尾的候選人形象廣告,又有兩個很明顯的特色。

首先,不少年輕女性候選人都走唯美派,尤其是初次參選的新人特別強調顏值,整個廣告看板就是參選人的沙龍照,加上幾句虛無飄渺的slogan,看上去就像是網紅、網美一樣。

除了努力吸睛的新人,另一種競選廣告風格則專屬於「政二代」。或許今年退隱的地方民代特別多,準備接棒的政治世家子弟似乎不少,而許多縣市議員候選人彷彿像是說好的一樣,紛紛打著誰的兒子、某人的女兒作為主要訴求。

參選新人把自己的形象廣告拍得美美的,這不難理解,但主打自己是誰的兒子、女兒、姪子,到底是哪招?如果這只是少數幾個「靠爸族」、「靠媽族」候選人的廣告手法,倒還不值得大驚小怪,問題是,僅雙北兩地,就有許多藍綠參選人打著乃父、乃母、甚至是姑姑之名參選,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說出父母的名字,選民就會買單?

平心而論,台灣政治人物多數並不具備正面社會形象,能贏得輿論正向評價者為數不多,負評的卻是不少。就這個角度來說,政治家族、二代參政、政二代未必能替擬參選人加上什麼分數,充其量就是把兩面刃。果不其然,多數網友對高舉自己是政二代的文宣手法顯然毫不領情,各種kuso文宣,極盡嘲諷能事,相當程度說明了這些政二代文宣的失敗。

事實上,台灣的選舉確曾有過「以夫之名」參選的年代,1979年美麗島事件後到1987年解嚴前後,當時投身政治鬥爭的黨外人士被捕下獄,不少政治犯的妻子紛紛打著代夫出征的旗幟參加增額立委、增額國代的選舉,並取得相當不錯的成績。

黨外年代畢竟有特殊時空背景,在將近40年之後的今天,年輕參選人高舉乃父之名卻不以為意,究竟今夕何夕?到底這些政二代的父、母有什麼豐功偉績,讓人看到政一的名字就會自動想到要票投政二?而這些政二代又是哪來的自信,怎會認為只要說出他爸爸、媽媽、姑姑的名字,選民就會買單?

有助於當選的宣傳就是有用的宣傳

或許,參選者想的跟我們不一樣。對參選人來說,有助於當選的宣傳就是有用的宣傳,儘管被眾人訕笑,但數字擺在眼前,《天下雜誌》曾經在2016年第9屆立委選後做過調查,數據顯示當年64位參選的政治世家候選人中,有一半進入國會,成為現任立委,相較於當選機率僅20.6%的區域立委(354個候選人角逐73席區域立委),政治家族當選機率確實遠高於一般參政者。

比起單一選區的立委選舉,地方縣市議員選舉採複數選制,每一個選舉區產生多席次的縣市議員,一般得票率不到一成就有機會當選,預估政二代的議員當選機率應該會高於立委,或許這也是政二代不惜成為媽寶、巨嬰的關鍵。

就代議民主來說,確實人人都有參政權,國外也不乏政治家族的例子,至於會不會成為世襲政治?會不會排擠平民參政?就看選民買不買單了。

【延伸閱讀】很蝦的歷史:臺灣的釣蝦場是怎麼冒出來的?

※本文由獨立評論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

【Yahoo論壇】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