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政壇「變天」的特點及背後的三大國際因素

Benjamin Netanyahu and Naftali Bennett in the Knesset (13 June)

2021年以色列政局「變天」,執政12年的總理內塔尼亞胡下野。新政府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特點?政壇巨變背後有哪些重大的國際因素?

這次新上台的貝內特政府打破了多年來由利庫德集團主導以色列政府的局面,同時也在其他幾個方面創造了歷史。

一是這是以色列歷史上首個有阿拉伯政黨參加的政府;二是新政府中不包括宗教政黨;三是政府中女性部長多達九人,創下新紀錄。

新政府值得注意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它包括了從意識形態到社會政策差別都很大的黨派。有記者稱,這是以色列「最多元」的一屆政府。

新總理貝內特一上台就表示,將團結以色列整個國家。此前,以色列的內政外交問題已經造成了國內民眾意見不一。

貝內特說,新政府施政將聚焦那些可能達成一致的領域,比如經濟、新冠疫情,避免那些更有可能引發嚴重爭議的問題。

他最近這樣說,「沒有人需要放棄他們的意識形態,但所有人都需要推遲實現自己的部分夢想。我們首先要去做那些可能做成的事,而不是圍繞做不成的事吵嘴」。

以下是這次以色列政局變化背後的幾個國際因素。

美國中東政策

美國是世界上對以色列能施加影響最大的國家。美國援助在國際上給得最多的就是以色列。

特朗普時期的外交打破美國在中東的外交傳統,採取了在巴以衝突上完全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包括特朗普違反聯合國和國際社會意見,正式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將美國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

拜登就任美國總統後,美國表示將重歸巴以兩國方案,平衡對待巴以雙方。這一變化雖然目前仍被巴勒斯坦方面認為偏袒以色列,但對強烈反對巴勒斯坦建國和完全否定巴勒斯坦人權益的極端以色列政黨派別也是不利的。

美國民主黨政府和內塔尼亞胡領導的以色列右翼一直有矛盾。

內塔尼亞胡連續執政長達12年,但與多任美國總統及領導人,包括從克林頓到奧巴馬的高層關係不佳。與內塔尼亞胡相識30多年的拜登當年還在擔任美國副總統時曾開玩笑公開說,他雖然愛內塔尼亞胡,但內塔尼亞胡說的話,他一句都不信。

Israeli PM Benjamin Netanyahu addresses the US Congress
內塔尼亞胡在奧巴馬政府時期訪美應邀在美國國會演講狠批奧巴馬將簽署伊朗核協議,呼呼美國議員們反對。

上一屆美國民主黨政府執政時期,前總統奧巴馬就曾公開表示,他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巴以衝突方面的分歧並非個人矛盾,而是基於對中東和平進程有根本性政策分歧。

就2021年的以色列「變天」美國總統拜登表示,歡迎貝內特領導的以色列新聯合政府,美國會維持對以色列的安全承諾,並會與以色列新政府合作。

但拜登也在聲明中強調,美國堅定支持以色列的安全、全面致力與以色列新政府合作之際,要推進以色列、巴勒斯坦和更泛地區人民的安全、穩定及和平。

巴以衝突和阿拉伯世界

以色列的內政也受到中東地區政策和與包括巴勒斯坦人在內的阿拉伯人關係的影響。

以色列自1948年建國以來,與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國家發生長期、頻繁和多次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和戰爭。但隨著以色列取得不斷的軍事勝利,來自阿拉伯世界的外部安全威脅降低,以色列當年的生存危機感已經大大降低。

雖然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世界在巴以正規戰爭中一再失敗,但包括巴勒斯坦人在內的阿拉伯極端組織對以色列發動攻擊--其中包括自殺恐怖攻擊--幾十年來並沒有消亡。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反而在被以色列佔領地區民眾中有很高信譽,似乎基礎越來越強。

因此右翼黨派的對外軍事主導強硬路線受到越來越多以色列民眾質疑。

在2021年內塔尼亞胡下野後,以色列新政府包括了代表佔以色列巴勒斯坦公民(少數群體)的政黨。他們表示,計劃在專注以色列國內改革的同時,要避免在熱點國際問題上採取影響過激舉動,例如對巴勒斯坦人的政策。

Israel"s President Reuven Rivlin (front row, centre) sits next to Prime Minister Naftali Bennett and ministers of the new Israeli government in Jerusalem (14 June 2021)
貝內特領導的新執政聯盟是以色列歷史上首個有阿拉伯政黨參加的政府。

但巴以關係目前也並非由以色列單方面即可決定。以色列新總理貝內特上台即打破停火發動空襲,打擊哈馬斯向以色列發送有燃燒裝置的縱火氣球的軍事行動。

以色列新政府在政治態度上如何處理與巴勒斯坦的關係將是其大政策最重要的動向指標。這在以色列也將是影響其內政的敏感問題。

伊朗核問題

另一個影響以色列內政外交的是伊朗核問題,而對以色列來說,伊朗問題與巴勒斯坦問題糾纏在一起。

伊朗曾經是中東地區除以色列以外猶太人最多的國家,歷史上伊朗以色列關係密切。但1979年伊朗革命後,伊朗猶太人大批逃亡。伊朗和以色列兩國日漸成了互視為不共戴天仇敵的雙方。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伊朗加大支持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武裝鬥爭,並在黎巴嫩、敘利亞發動針對以色列的代理人戰爭和衝突。而以色列則稱伊朗是巴以和平進程的主要威脅,是以色列真正的敵人。

伊朗秘密研發核武器的苗頭出現後,以色列國家生存危機感驟增,不斷加強針對伊朗的全面打擊。

內塔尼亞胡堅決反對伊朗核協議。2015年,為了阻止美國簽署伊核協議的,內塔尼亞胡借訪美在美國國會發表了聯席會議演說,直接抨擊東道主美國總統奧巴馬的伊朗政策。

House Minority Leader Nancy Pelosi (right) and House Minority Whip Steny Hoyer listen to Israeli Prime Minister Benjamin Netanyahu speak
內塔尼亞胡在奧巴馬政府時期訪美應邀在美國國會演講,炮轟美國中東政策,民主黨人都無法接受,拒絶鼓掌。

在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宣佈退出伊核協議後,以色列也被指成為特朗普對伊朗極限施壓的先鋒,包括一些伊朗高層軍政和核科學家遇刺都被指與以色列有關。而伊朗也因此加大在巴勒斯坦地區針對以色列的軍事行動。

雖然以色列新總理貝內特繼續表態決不容忍伊朗擁核,但隨著長期宣傳伊朗威脅論主導以色列內政外交的內塔尼亞胡的下台,以及拜登政府對中東政策的調整,以色列與伊朗雙方是否有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敵對、緩和地區矛盾,還基於地區和國際大國在中東的矛盾是否能夠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