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韻詩:香港為全球反抗強權統治樹立新的典範

香港本土獨立歌手何韻詩(中)與「公民連繫」主席楊政賢(左)與台灣NGO分享香港現況。
香港本土獨立歌手何韻詩(中)與「公民連繫」主席楊政賢(左)與台灣NGO分享香港現況。


香港人民為反對《逃犯條例》修改草案而展開的「反送中」抗爭,爆發至今已延燒三個多月。香港跨媒體創作人何韻詩今天(9/12)在台北舉行的一場座談會上表示,香港這場對抗中共強權的運動之所以能夠持續至今,占了「天時、地利、人和」之利,而與會的公民連繫(HongKong Civic Hub)主席楊政賢則深入分析了社會動員模式,非傳統的「去中心化」是這次運動能夠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臺灣民主基金會主辦的這場座談會,下午邀請了兩位香港民主運動倡議者與台灣NGO 代表和學者分享香港6月以來的抗爭經驗和感想。

反送中開啟新的抗爭模式

楊政賢在演講中表示,香港這波反送中(Anti-ELAB)抗爭有幾項要素,包括公眾憤怒(public anger)、精英(中產)反叛(elite class revolt)、受害者(中國人權律師等)故事(stories of victims)、反抗的新典範(new paradigm of resistance)、以及(抗爭者)群體的多元(diverse identities)。他也指出,在八月,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還未宣布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時,民調顯示香港民眾最為反感的其實並非送中條例本身,而是警察暴力;不滿警察暴力的人超過八成,而反對送中條例的大約七成。然而,在警察暴力成為民眾最主要的憤怒焦點時,五大訴求之一的處理警察暴力卻是香港政府最不會讓步的一點,畢竟警察是政府現在唯一的靠山。

楊政賢並且分析了香港反送中抗爭的一些特點,例如抗爭力量已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上百處連儂牆、歌唱等等,都會讓一般市民感受到參與感;另一特點是抗爭者的無面孔(faceless),許多社會運動的問題可能是內部分化而非政府打壓,但無面孔的運動卻可以強化不同路線之間的合作;另外,在中美貿易戰開打的同時,香港的獨特地位也迫使中共無法貿然動武。

年輕人從雨傘運動學習教訓

何韻詩同意香港這波抗爭占了「天時、地利、人和」之利,「天時」除了楊政賢提及的貿易戰之外、還包括台灣明年的總統大選,北京不希望讓台灣人覺得「一國兩制」已經全毀;「地利」是香港的獨特生態系統,不僅文化上有獨立的空間,城市地理上四通八達、運動的移動相當容易;「人和」則是香港人經過五年前雨傘運動的挫敗,「五年是個療癒的過程」,這一次新一代的年輕人已學到過去的教訓。何韻詩讚嘆香港抗爭前線年輕人的努力和學習能力,「他們每次行動後都進行review 檢討,有哪個政府、政黨有這個強大的能力,討論完後還可以出來道歉、改過、重整?他們的心態才是這個運動可以一直在這麼困難的情況下持續的原因。」

何韻詩對香港的未來並不悲觀,她認為香港的抗爭是出於普世價值,而這種價值與許多國家都是共通的,香港並非處於一種孤立狀態。她認為香港抗爭的是除了中共之外、世界上其他許多人民也會面對的極權體制,這是一場漫長的抗爭,香港會持續地與其他國家的公民社會和民眾對話;這也是一場世界性的政治改革的開始,而「香港已經做了好的示範的第一步。」

何韻詩:自我審查沒有必要

與會的「達賴喇嘛宗教基金會」董事長達瓦才仁在會上表示,藏人聲援香港的「反送中」運動是因為彼此共同面對的是中共這個強大的政權,但卻往往因此被扣上「藏獨」「港獨」合流的帽子,他認為這是在「轉移焦點」。但達瓦才仁也擔心是否會為香港朋友帶來不必要的困擾?何韻詩回應指出,她不贊成自我審查,她本人就是自我審查的最大受害者。何韻詩表示,她因為支持香港佔中運動,而失去了演藝圈百分之九十九的朋友,五年來,雖然有些朋友會私下見面或是合照,但他們卻會交待不要上網。她認為,具有共同理念與價值的人應該團結起來。

何韻詩與楊政賢等人明天還將參加在台北舉行的「奧斯陸自由論壇」。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