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苑綺癌症復發,網傳抽血就可驗?最準確揪出腸癌靠2招才對


【早安健康/余宗翰報導】近日余苑綺直腸癌細胞的轉移重新喚起民眾對大腸直腸癌這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的重視。大腸癌帶走了很多知名影劇界人士,比如「劇場鬼才」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2010年確診罹患大腸癌,隔年底轉移到肝臟,最後不敵病魔而去世;綜藝大哥豬哥亮、賀一航也都因為大腸癌撒手人寰,其中,賀一航癌細胞同樣轉移到肝、肺等器官,在今年6月去世。

余苑綺罹患腸癌後勇敢面對病魔,接受十多次化療終於拆除人工血管、出院擁抱新生,也如願產下兩個小孩。不幸的是,懷胎期間無法照X光追蹤癌細胞,癌細胞死灰復燃擴散到肝臟、肺臟。最近網路上有不少人討論,在懷孕期間可以透過血液檢查持續追蹤,就能避免憾事。事實上,血液檢查也是很多人採取的腸癌檢測方式,但重點來了,國建署澄清,其實一般人「採用血液檢查可能無法及早驗出腸癌」!

血液檢測根本不是用來預防癌症的

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目前排名所有癌症的第三名,但它其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可怕,只要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腸癌的治療並不難,預後也不錯。只是,因為大腸直腸癌早期未必有典型的症狀,比如血便、裡急後重等,所以要早期確診平時必須要建立健檢的習慣。

要注意的是,有些民眾會選擇做抽血檢驗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又稱腫瘤標記)來檢測自己有沒有大腸癌。對此,衛福部國健署在臉書粉絲專頁指正,事實上CEA並不是用來「早期檢測」癌症的工具,而是做為追蹤癌症治療成效的參考指標。所以說,就算驗血結果上顯示指數正常也不代表沒有罹患大腸癌。也就是說,如果你用血液檢查來檢測大腸癌,很可能會錯過早期治療的機會!

糞便潛血檢查才能有效檢測腸癌

糞便潛血檢查的原理是,大腸癌的腫瘤或瘜肉可能會因為與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會附著在糞便上排出,這樣篩檢結果就會顯示陽性(異常)。當然,糞便出血有多種原因,未必就是腫瘤導致的,所以糞便潛血檢查顯示為陽性未必就是罹患大腸癌,但它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國健署指出,台灣目前大腸癌篩檢使用的是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這對下消化道出血的敏感度高達8成。根據癌症篩檢資料庫,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是瘜肉、每22人就有1人是大腸癌,所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能早期發現大腸癌或瘜肉個案。

糞便潛血檢查和大腸鏡,哪一個比較適合自己?哪些人一定要照大腸鏡?下一頁分析兩種檢查方法給你知道


糞便潛血檢查比大腸鏡簡便,但準確率較低

要檢測大腸直腸癌,大腸鏡是最直接的檢驗方式,醫師將鏡頭從肛門進入腸道進行檢查。相比於侵入式檢查的大腸鏡,只須沾取糞便來檢驗的糞便潛血檢查比較方便,容易推廣。民眾若定期接受二年一次的大腸癌篩檢,可降低44%的死亡風險。

但請注意,糞便潛血檢查的準確率有限,若本身是大腸癌的高危險族群,醫師會建議做更準確的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準確率高達95%,還能直接切除病灶

大腸鏡是利用內視鏡觀察大腸內層黏膜變化的檢查,可以有效偵測微小瘜肉與癌前病灶,有時可以在檢查到異狀的當下,直接進行切片取樣,是一項診斷、治療兼具的檢查方式。大腸癌偵測率高達95%,準確率高,但缺點是比較麻煩,除了侵入式檢查令許多人卻步之外,為了減少腸內糞便阻礙內視鏡檢查,受測者在檢查之前還需服用瀉藥來清空腸道。

根據「東元綜合醫院」衛教資訊,建議民眾在35歲時可以考慮做糞便潛血檢查,以降低腸癌的發生率,而若本身有下列大腸癌危險因子的人,則可以考慮安排大腸鏡檢查:

  • 具大腸直腸癌家族史

  • 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

  • 排出肉眼可見的血便

  • 長期便祕或腹瀉、長期腹脹、腹痛

  • 40歲以上,飲食習慣不良(嗜吃紅肉、油炸食品及加工肉品)、體重過重、有代謝症候群、

  • 抽菸、不愛運動

  • 50歲以上(因為是大腸癌的好發年齡,所以可考慮做大腸鏡檢查)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立即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週週抽​【健康好禮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