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來報報】從全球海洋廢棄物大會看台灣的減塑之路

【你來報報】從全球海洋廢棄物大會看台灣的減塑之路

發表日期 2018/04/04 上稿編輯: 吳宜靜 作者:顏寧(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 編按:2018年3月,第六屆國際海洋廢棄物大會(The Sixth International Marine Debris Conference,IMDC )在美國聖地牙哥舉辦。大會聚集了600位學者、自然資源管理者、政策制定者、業界代表、NGO等,針對海廢議題產出行動、解決辦法,並改變現狀。 今年度台灣有綠色和平、荒野保護協會、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成大海事所與環保署與會,本文作者為交流團成員,回台後寫下珍貴的觀察記錄,讓關心海廢的社群們同步跟上國際交流的腳步。 從漁業廢棄物著手討論海廢

1960年代中期,美國的科學家、漁民與保育人士,漸漸發現全球海洋出現可觀的海洋廢棄物。尤其在北太平洋,有非常多遺失或廢棄漁具,跟其他非漁業來源的垃圾,像是貨櫃網跟塑膠包裝帶,而這些都可能造成包括北方海豹、夏威夷僧海豹、海龜、海鳥與魚類等,多種海洋生物的死亡。這些動物會因纏繞或誤食人為製造的廢棄物,而廢棄物也可能對人類安全造成危害。

種種擔憂讓美國政府決定需對廢棄物問題有更深入的認識。1984年,國家海洋漁業局舉辦了全球第一個討論塑膠廢棄物的國際工作坊,也就是後來的全球海洋廢棄物大會(IMDC, International Marine Debris Conference),從科學與技術層面討論海洋廢棄物的問題,與對海洋資源的衝擊。

接下來的幾屆會議,有更多關於海洋垃圾造成的社會經濟層面影響,除了海洋與船隻來源的垃圾,焦點也開始轉向陸地來源的廢棄物。之後的幾屆大會,更加著重於政策與法規的限制,如何移除已經累積的廢棄物不但是重點,也強調預防、減少與管理廢棄物的重要性。 海廢,僅次於氣候變遷的全球災難

2011年,在經過近三十年的討論和政策推進,第五屆IMDC與會者共同宣誓檀香山宣言,發展出具體的檀香山策略。檀香山策略是一個預防與管理海洋廢棄物的全球框架,三大目標如下:(1)減少陸源垃圾進入海洋環境的量與影響;(2)減少海漂垃圾(固體廢棄物、遺失的貨櫃、廢棄漁具漁網)的量與影響;與(3)減少海岸、底棲環境與遠洋水域裡累積的海洋廢棄物量與影響。

全球因而依循檀香山策略,產出許多國際與區域層級的夥伴關係與計畫。海洋廢棄物議題被納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七大工業國亦發佈宣言,承諾將致力減少海洋廢棄物。另外,各國也紛紛擬定行動方案,從全球的綱領落到地方的實際行動。面對僅次於氣候變遷的全球災難-海洋廢棄物,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因此,這一切不光是學術領域的空中交辯,而需要更多國際合作與行動。

今年的IMDC與會國家與與會人數是前一屆的1.5倍,口頭和海報發表的數量更是翻倍,顯示海洋廢棄物已是不容忽視的燙手山芋。前幾屆的會議都以美國為主導,這屆增加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官員、科學家、政策專家、NGO與新創產業人士,會議也不再像往年較偏單純的學術研討,多了許多關於政策推動與民眾參與的經驗分享。

此次IMDC大會宣導零廢棄,名牌和水杯都可重覆使用(圖片:作者提供) 科學研究爆炸性成長

比較本屆IMDC與前一屆會議最顯著的變化,莫過於科學研究的爆炸性成長。微塑膠和微纖維的研究是最火紅的題目,即使在這個科學家雲集的場合,還是有人拋出普羅大眾的疑問:「我們到底能不能吃海鮮?」、「連瓶裝水也有微纖維,我們該怎麼辦?」。科學家們的回答很謹慎,截至目前的研究,雖然發現海鮮中有塑膠,生物體內也發現微塑膠吸附的化學物質,證明微塑膠會隨食物鏈轉移,但還無法明確歸結對人體健康會有哪些風險,也沒辦法直接建議哪些海鮮不能吃。

海岸監測與公民科學是次於微塑膠研究的第二大主題,各地研究機構已經累積數年的資料,在會場上,來自美國、澳洲和韓國的團隊正熱烈討論,有沒有機會集眾人之力,共同建立全球的監測系統和資料庫。此外,運用像衛星遙測、空拍機、水下攝影,結合具自動學習功能的辨視軟體等新科技來輔助監測,也是超級新興的熱門研究領域。不過,許多研究都還在嘗試、修正錯誤和邀請大家一起討論的階段,目前還沒有一套公認的標準作法和流程。

國際海洋廢棄物大會(International Marine Debris Conference)沿革(表格:作者整理) 末端淨灘、源頭減塑 摧手並行

教育、溝通與公民參與雖然在場次比例上不多,卻是在各國行動方案以及各種政策制定裡,一再被強調的部分。大家都了解淨灘是末端手段,但是,淨灘就是在清淨海洋,在等待更多的政策規範和科技出現前,我們都還是必須持續不斷的淨灘。新創科技與社會企業的角色如何幫助減少海廢?這部分著墨雖少,也是許多人感興趣的題目。像戶外用品品牌Patagonia,利用自己的門市作為教育民眾的第一線,透過有趣的活動讓更多人了解,進一步支持加州禁用塑膠袋的法案,最後在眾多團體的同心協力下,加州成為美國第一個禁用塑膠袋的州。

另外,許多非洲和亞洲國家,早就積極面對塑膠垃圾對環境與海洋的影響。非洲各國在過去十餘年間,已有34國家陸續加入減塑行列,不是全面禁用塑膠袋,就是禁止製造、販賣和使用塑膠袋,違規甚至還有刑責的處罰。孟加拉是全球第一個、2002 年就全面禁用塑膠袋!印度的卡納塔克邦(Karnataka)宣佈全邦全面禁用塑膠製品,不得使用或販賣塑膠袋、塑膠盤、塑膠杯、塑膠湯匙、保鮮膜等品項;孟買禁止使用厚度小於 0.05 公釐的塑膠袋;斯里蘭卡也禁止塑膠袋、塑膠餐盤和塑膠杯。歐美國家則以法國領銜眾國,立法於2020年禁用拋棄式塑膠餐具;歐盟計畫在2030年完全回收所有的塑膠包裝與寶特瓶等塑膠製品;英國則是喊出25年內禁用塑膠袋、寶特瓶、塑膠吸管等用品。

會場擺設許多因海廢受難的海洋生物照片(圖片:作者提供) 台灣能做什麼?

回頭看台灣在全球治理海洋廢棄物的版圖裡,我們在科學研究的腳步慢了許多,也缺乏在地研究。不過,台灣的限塑政策與回收表現,已走在許多歐美國家之前。而由在地NGO組成聯盟的力量促成「海廢治理平台」的成立,在短時間內就推動政策與發佈行動方案,包括清楚的一次用製品減塑時程表,都是其他國家十分驚豔的進展。這次我們也看見,台灣NGO活躍的能量,以及遍地蓬勃發展的淨灘和減塑行動,未來都有機會跟東亞區域的其他夥伴團體連結與分享,為社會帶來更多改變的浪潮。

IMDC海報之夜,台灣團隊呈現台灣海廢平台的過程與進展,顏寧提供。 相關文章 遭忽視的污染源 德研究在有機堆肥發現微塑膠 2018/04/10 210898 [nothing_1] 響應限塑 澳最大超市停用一次性塑膠袋 2018/04/09 210892 [nothing_1] 台東興建廚餘廠 日減10噸垃圾 2018/04/08 210878 [nothing_1] 中國嚴控垃圾進口 塑膠垃圾湧入韓國 2018/04/08 【你來報報】走入國際海洋廢棄物大會大觀園 看國內外海廢教育 2018/04/05 210769 [nothing_1] 苗栗西濱房裡里段 水管垃圾污染農田 2018/03/29 廢棄物海洋水文自然人文你來報報海廢海洋廢棄物海洋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