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 現在車越新開起來越不能專心

開車能不能專心這件事關乎著安全,但是各位車友啊!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的新車越新、開起來越不能專心?車裡電子設施、設定繁複、車聯網發達後誘惑又太多了。先前為了求車室設計簡潔按鍵越來越少、如今電子設施爆大量上車後的確讓車主的方便度大增,許多功能操作都被整合在儀表、控台螢幕上。

圖片
賓士 DRIVE PILOT Level 3 自動駕駛功能獲准上路,問題是功能開啟條件是要在高速公路上、且時速要低於60km/h,不就高速公路交通擁擠時才用得到。就算是Level 3也是要駕駛保持注意力集中。(圖片來源/賓士)

按鍵少是少了因為都改用觸控的嘛!或是利用方向盤上的簡易控鍵去設定儀表內資訊。不管是觸控、還是方向盤上的簡易控鍵,操作設計我們不否認很直覺、很就手沒錯,但功能要用時、找起來卻頗花時間、而這一花時間暫時走神的機會就多了起來,而且越來越多3C設備、也形成了新車先天設計很安全沒錯,可是駕駛開車時卻很忙、不容易專心的怪現象。

圖片
Level 3 自動駕駛按道理可以放開雙手,但像Tesla FSD是 Level 2水平,就等級而言,其實還不行這麼幹。(圖片來源/Tesla)

1/4死亡車禍恐與分心有關

美國猶他大學和 AAA 交通安全基金會的一項研究發現,現代的汽車中操作信息、娛樂系統對駕駛人的要求很高,某些功能操作可能需要超過 48 秒。難怪加拿大交通傷害研究基金會在 2018 年的一項研究中聲稱,四分之一的死亡車禍可能與分心駕駛有關。但妙就妙在現在新車沒ACC、沒藍牙、沒支援Android AutoApple Carplay你能接受嗎?我是不能、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不能,嚐到了車聯網的甜頭,誰還回得去,然而,現在的問題是安裝在我們汽車上的「訊息與娛樂相關技術的數量」和我們「安全使用它所需要的自主技術」根本無法等量齊觀,訊息和娛樂相關技術不斷被五花八門地開發出來,想瀏覽一眼、想回個訊息、想瞄一下娛樂系統,皆會使不專心開車的狀況頻繁發生,但車內卻無對應科技卻無力阻止。

圖片
不管是方向盤上的簡易控鍵、還是中控觸控螢幕,它們使用起來就手我們不否認,可是操作時你的視線還是會暫時移開行車路線。(圖片來源/賓士)

突然煞車突然閃避頻率增加

於是,常常發生及時抬起頭時,呼~差一點闖了紅燈、差一點撞到車、差一點碰到人、差一點輾到狗、差一點避不開路上坑洞驚險連連每天在開車時段不斷上演, 如果沒有及時恢復注意力、車子的防護系統也來不及煞停很可能就因此釀了禍,一旦釀了禍,是的、都是駕駛你的錯,但背後跟車廠在車子內塞進越來越複雜的技術、連上手機、鏡射功能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不無關係,既然能解決這些事的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到完全成熟還有一段路要走,那麼車廠造車時就應該要考慮這類非剛性的安全設計。

圖片
電子系統偵測不到的死角、過多的駕駛分心,突然的狀況發生就會讓行車險象環生。(圖片來源/賓士)

千準萬準經不起一次失算

另外,車廠的駕駛輔助系統確實是很便利、降低了開車的勞累感,可是也因為好用而使駕駛人不知不覺產生大意。特定情境下,其實它沒有車廠帶風向那般精確,不管它是1萬次準9999次、還是100萬次準999999次,問題都不在於系統準了多少次?而是我們經不起它的一次失算。就像是TeslaFSD(Full Self-Driving全自動駕駛),它明明是一個功能更進階的輔助駕駛而已,但就字面來看上去卻會讓人誤以為是「全自動駕駛」、加上Tesla執行長馬斯克頻頻親自上陣宣傳自家的自駕系統,開著自家車、雙手放開駕駛的影片透過youtube放送到全世界每個角落,感覺科技似乎一片美好,可是你上台灣官網一看,Q&A裡頭卻小小地寫著「所有 Tesla 車輛需要駕駛人主動監督而且無法自主駕駛。」又把鍋往駕駛人身上甩。

圖片
手機+車機互聯之後,駕駛在車上可以用的功能變多,儘管很方便、但司機也變成「牛仔」很忙的。(圖片來源/Tesla)

手機+車機駕駛開車變好忙

加拿大汽車協會正計劃發起一場運動,來警告人們注意、並凸顯「分心駕駛」的問題。組織測試後表示,即使是在車內吃東西和、與乘客聊天也都會分散駕駛員的注意力,從而削弱他們應對危險狀況的能力,更何況是汽車上所配備的訊息與娛樂系統日益繁多,手機和車機互聯後又讓駕駛在車上變得更忙了,這個「忙點中的盲點」在2021 Tesla於車內軟體上增加所謂的「Passenger Play」電子遊戲而達到高峰,不過,還好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介入調查後,Tesla已又再更新軟體,Passenger Play將在車輛行駛時被鎖定、無法使用。車上遊戲不是不行,當有一天自動駕駛時代來臨,或許,這是一個打發車程時間的好主意,但絕不是現在。

圖片
Tesla的「Passenger Play」電子遊戲,美其名是給乘客玩的,但你覺得開車的人不會玩嗎?不會分心看嗎?還好已經鎖起來、不能使用了。(圖片來源/Tesla)

更多太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