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個人消費選擇無法拯救地球:我們必須對抗資本主義

文/Kate Aronoff
《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最近發佈一則關於氣候變遷的報導嚇到了許多人,這則長達七千字的封面故事就和氣候變遷的實際狀況一樣令人沮喪。作者大衛‧華勒斯威爾斯(David Wallace-Wells)整理了多篇學術論文及氣候科學家的訪談,鉅細靡遺地揭示,冰帽融化導致疫情、空氣變得不適合呼吸,地緣政治陷入無止境的戰爭,以上這些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然而,有些氣候專家卻提出不同的看法。氣象學作者與專家艾瑞克‧霍瑟斯(Eric Holthaus)於Twitter發表一篇短文,指出該篇報導提出多項不符事實的錯誤,《大西洋》(The Atlantic)的羅賓森‧梅爾(Robinson Meyer)也詳述華勒斯威廉斯的說法與公認科學的相異之處。麥可‧曼恩(Michael Mann)等科學家則於Facebook抨擊該報導過度描繪末日說,以一些甚至連華勒斯威廉斯自己都認為不太可能發生的景象轟炸讀者。「氣候變遷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嚴肅挑戰,這是再清楚不過的事實,」曼恩也在《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中的文章回應道,「但不必刻意誇大,尤其當你正用毀滅和絕望在長一套令人恐懼的論述時」。
該篇報導所引發的論戰,也因此圍繞這個問題打轉:無論如何看待這篇文章,某些改變應勢在必行;但以恐懼做為動機來促使人們改變,是否有效?環境科學家瓊‧佛耶(Jon Foley)不這麼認為,他稱華勒斯威廉斯的報導「極度不負責任」。但《Vox》的大衛‧羅伯斯(David Roberts)則認為我們不該迴避恐懼,反駁道「有可能確實需要集體的恐懼與震懾來激發某些社會動力,無論如何,以『恐懼無用』作結似乎太超過了」。
在《紐約雜誌》該報導所引發的後續討論中,卻鮮少提及。這份恐懼究竟激發了人們及他們的所屬機構何種回應。
不論在氣候或其他任何議題上,我們對恐懼的反應都受到了四十多年來新自由主義思想的制約。2001年911事件過後,小布希(George W. Bush)鼓勵不安的美國民眾:「該去迪士尼樂園了」;當經濟持續萎靡不振時,他也建議我們繼續購物。因此針對氣候危機,要是有人提出類似論調的解決辦法,就一點也不奇怪了。多年來,主流氣候運動者不斷提倡更換燈泡、多騎腳踏車。換句話說,綠色購物就能拯救地球。
不過,在「佔領華爾街」浪潮(Occupy Wall Street)和其他原住民運動者艱苦的奮鬥下,情況已經有了轉變,環保運動圈開始有批年輕激進的新血加入。例如為了阻擋基石XL計畫(Keystone XL)與達科他輸油管工程(Dakota Access Pipeline),而迫使施工的建設公司與銀行撤資,就明顯的以集體行動為環保主義注入了反企業精神。
然而,個人式的解決方案依然是社會主流。《紐約雜誌》刊登該篇報導後,社群媒體出現一系列新舊文章,詳細列出人們能為氣候危機做的事。其中許多新文章提到《環境研究快報》(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最新發佈的調查,該報告指出面對氣候變遷,每個人都可以實行「最有效的四件事」:不吃肉、不搭飛機、不要開車,以及少生、甚至不生小孩(這是最有用的一點)。
如果你是金字塔頂端1%,特別是0.01%的人,消費選擇的確能造成影響。「假設有個誠摯的X世代環保人士基於對碳排放量的罪惡感,取消了一趟探望祖父母的家族旅行,地球根本不會甩他,」羅伯斯寫道,「但如果是一位商業主管把每週兩次的紐約、倫敦來回航班改成每週一次,或把每週的航班改成每月一次,就會有影響。只有當所有的富裕乘客都開始並持續做出改變時,這樣的作法才會有效」。

■  全文請見苦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