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累了嗎?疫情掀起「數位疲勞」,3招幫你找回人生掌控權

遠端工作成為疫後職場新浪潮,但數不清的線上會議、通訊軟體內不斷增加的工作訊息,或是無限延長的工作時數等,都讓許多勞工感到深深的倦怠感、數位疲勞。面對數位疲勞、甚至數位過勞又該如何解決?

全球壟罩在新冠疫情的第三年、Omicron變異株依舊來勢洶洶,再加上工作型態的劇烈改變,飽受嚴重的職業倦怠感(burnout)的勞工,也著手思考人生的優先順序,或是尋求更好的薪水,而決定遞出辭呈。

這就是引發歐美職場大離職潮(The Great Resignation)的主因。光在2021年11月,美國勞工出走人數就創下新高,超過450萬人主動遞出辭呈,離開現有工作崗位。

不管是職業倦怠,或是數位疲勞(digital fatigue)等,都正毫無預警地侵蝕上班族的心理健康。下一份工作,企業對員工的心理健康是否更加注重,也成為勞工考量的優先事項之一。

視訊轟炸、職業倦怠,都讓人感受「數位疲勞」

即便員工可以穿著休閒衣服、在舒適空間下,進行遠端工作,但工作與生活的界線也變得越來越模糊。在打卡下班後,可能不時還會跳出工作訊息和郵件,心思還是難以離開工作,也無法真正休息。

再加上,數不清的視訊會議,或是線上教學,雖然打破實體辦公室/教室的限制,卻也衍伸「視訊會議疲勞」(Zoom fatigue)的問題。隨著一場又一場的視訊會議,人們需要花上更多時間和力氣解讀對方的情緒和意思,這也讓人對會議、教學感到嚴重的疲勞感。

數不清的視訊會議,或是線上教學,雖然打破實體辦公室/教室的限制,卻也衍伸「視訊會議疲勞」(Zoom fatigue)的問題。取自unsplash。
數不清的視訊會議,或是線上教學,雖然打破實體辦公室/教室的限制,卻也衍伸「視訊會議疲勞」(Zoom fatigue)的問題。取自unsplash。

澳洲臥龍崗大學(University of Wollongong)就指出,數位疲勞是疫後新常態的症狀之一。因為當我們只能享受有限的戶外活動、社交呈現孤立的狀態下,大量使用電腦、手機和平板等電子產品時,不只會讓人感到沮喪、憂鬱等情緒外,內心也會出現嚴重的疲憊感。

數位疲勞對心理的嚴重衝擊,不僅連帶影響身體,像是精力耗竭、筋疲力盡等,也會降低工作效率。而歐洲政府也注意到勞工倦怠感益趨嚴重的問題,使得「斷線權」(right to disconnect)的議題再度受到討論。

換句話說,斷線權就是主管不得在下班後聯繫員工。早在2017年,法國就率先實施,隨後義大利、愛爾蘭、葡萄牙,到今年(2022)初的比利時政府都跟進制定相關新法。

要如何改善數位疲勞?3 步驟開始練習「正念」

「疫情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衝擊,」臥龍崗大學心理學家、正念專家茱迪絲(Judy Pickard)指出。但這樣的負面情緒,其實是可以透過正念去改善的。

首先,要了解到自己並不孤單

茱迪絲提到,正念(Mindfulness)奇妙的地方,就是透過我們的感官去覺察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事物、專注於當下的一種技巧。但是當我們大部分的活動都侷限在各種電子產品前,這類覺察機會也變少了。

茱迪絲強調,其實你並不孤單,因為許多人也面臨一樣的挑戰。

正念(Mindfulness)奇妙的地方,就是透過我們的感官去覺察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事物、專注於當下的一種技巧。僅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正念(Mindfulness)奇妙的地方,就是透過我們的感官去覺察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事物、專注於當下的一種技巧。僅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第二步,記得一次做一件事

開始遠距上班後,每天的生活開始變得愈來愈類似,日子的重複性越高,逐漸讓人沒有動力去計劃一些有樂趣的活動,像是找朋友喝咖啡、到海邊散步等等,只是這些事情多少也受限於疫情。

茱迪絲也建議,與其擔心未來的不確定性,或許讓自己更專心在專注此時此刻,並考慮今天的自己能夠做些什麼、專注在這些事。

第三步,保持好奇心態、探索新事物

練習正念,其實就是讓人對生活環境和當前情況感到好奇。

放下我們對特定事情的成見、先入為主的想法,重新定義當前的生活和情況,才能讓我們從疲憊中逐漸復原。如果對每天都差不多的早餐覺得乏味、厭倦臥室裡的書桌等等,或者可以做點新的嘗試,像是嘗試新料理、種植盆栽等都是不錯的方法。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老闆滿天下!疫情催生美國「最大創業潮」,但2022能否延續?
勞工職業倦怠中!企業祭出優渥條件留才,將成為2022職場新常態?
單月就有450萬人不幹了!歐美大辭職潮,企業留才關鍵是解決員工職業倦怠和低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