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娘家的聲音」 2.瑞安非遺簡介

木活字印刷術項目受邀參演二○一八年大陸央視《非遺公開課》節目錄製。
木活字印刷術項目受邀參演二○一八年大陸央視《非遺公開課》節目錄製。

▲木活字印刷術項目受邀參演二○一八年大陸央視《非遺公開課》節目錄製。

一、木活字印刷術

東源木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已知唯一保留下來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藝,迄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東源木活字印刷完全繼承了中國古代的傳統工藝,堪稱古代印刷術的活化石。大陸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中國國家地理》等媒體都報道了東源木活字印刷術。二○○八年六月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二○一○年十一月十五日,以「中國活字印刷術」為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溫州鼓詞

溫州鼓詞是浙江第二大麴種,源於明末清初,屬於說唱相間的地方曲藝,溫州鼓詞用瑞安話演唱,又稱瑞安鼓詞,瑞安有「鼓詞之鄉」的美譽。表演形式可分為大詞和平詞。其表演以單檔為主(也有夫妻、兄妹、師徒等雙檔形式),自彈自唱,唱腔優美,通俗易懂,雅俗共賞,基本曲調有太平調、吟調和大調,板式變化有慢板、流水和緊板等。伴奏樂器有牛筋琴、唱詞鼓及小抱月等。二○○六年五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藤牌舞

藤牌舞是以藤牌為主要道具的古代練兵舞。藤牌舞源於明嘉靖年間抗倭戰爭中,為民族英雄戚繼光所發明。由於藤牌兵在抗倭戰爭中功績卓著,百姓很喜歡看藤牌兵操練,於是瑞安人把練兵中討人喜歡的情節組成藤牌陣,在清明廟會時表演,紀念抗倭名將戚繼光,表達去邪保太平的願望。瑞安藤牌舞融舞武於一體,個性特點鮮明。二○一一年六月,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四、藍夾纈技藝

夾纈是中國最古老的「三纈」(絞纈、蠟纈、夾纈)之一。夾纈印染技藝流傳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堪稱中國印染工藝的「活化石」。其原理是將兩塊刻有紋樣且能互相吻合的型版夾住織物進行染色。染液無法滲透花紋突出部分,卻能通過凹狀部分進行染色,呈現各種紋樣圖案。其型版(花版)的紋樣題材有戲文紋樣和花鳥走獸紋樣。廿世紀七十年代之前瑞安山區多處設有染坊,在現代織物的衝擊下夾纈漸漸少了。二○一一年六月,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五、王燛薪堂中醫正骨療法

王燛薪堂中醫正骨療法,由王氏祖先王宗茂(一七五九至一七九五)創自清朝乾隆年間,創始地在瑞安楓嶺西龍村,以嫡傳九代。王燛薪堂中醫正骨療法運用祖傳「正骨八法」治療四肢骨折、脊椎骨折、嬰兒先天性馬蹄內翻足、中老年人股骨頸骨骨折等症,隨地行醫取藥,利用本地草藥資源採用方便又省錢,能使傷員得到快速救治。病人痛苦小,愈後不留疤痕。二○○九年六月,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六、瑞安老酒汗釀造技藝

因浙江一帶稱黃酒為老酒,此酒系採集老酒煎蒸時所凝結的汗珠狀液體而得,所以名為「老酒汗」,一百公斤優質黃酒只蒸提酒汗一公斤左右。酒精度六十四度,品質清冽淳芳,具有通經活血、清心祛暑的良效。其釀造技藝主要體現於制?、落缸和煎酒及原材料的選擇運用上。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瑞安籍侍郎黃體芳曾進獻朝廷被列為貢品。一九二九年曾獲首屆西湖博覽會特等獎。二○○九年六月,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陳十四信俗

陳十四信俗是浙江、福建、臺灣三地區流傳最久遠、區域最廣泛的民間信仰習俗。陳十四名為陳靖姑,在瑞安廣有受眾群體。伴隨著對陳十四娘娘的傳說與信仰,清代有鼓詞藝人將陳十四娘娘的傳說改編成《娘娘詞》,在浙南民間廣泛流傳,更加深了民眾對陳十四的信奉,使娘娘廟、太陰宮遍布各地。二○○九年六月,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八、雕版印刷術(瑞安紙馬雕版印刷術)

紙馬,亦稱甲馬,是傳統木版年畫源頭之一。據說秦代祭祀用馬,西漢代以木馬,到唐代改用紙馬祭鬼神。這種紙馬是紙紮馬,即用麻稈扎成馬的形狀,外糊彩紙。後來則在紙上畫車馬、神像,謂之「甲馬」。雕版印刷普及後,製作甲馬,便以刻版在五色紙上或黃紙上印製神佛畫像,作祭奠焚化之用,叫紙馬。二○一二年六月,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九、傳統造紙技藝(南屏紙製作技藝)

湖嶺南屏紙生產歷史悠久,現存的水碓製紙作坊群的造紙生產工藝流程幾乎還是處於原始而古老的製紙製紙工藝流程。這種生產工藝與明崇禎年代出版的《天工開物》中記載的造紙工藝非常相似,被專家們稱為我國「造紙術的活化石」。南屏紙以水竹、單竹及毛竹等為原料,順著溪水建造水碓、腌竹塘、造紙作坊等,整個生產過程有一百多道工序。二○一二年六月,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十、賣紵(瑞安賣技)

賣技也稱賣紵,是浙南部分縣(包括瑞安、平陽、蒼南)民間一種賀年口頭演唱藝術。每逢春節,鄉村裡的「賣技」先生便組織「班子」到有喜事的鄉親家中,手提燈籠演唱。唱詞以七字句為主,方言押韻,無口白,無樂器伴奏。主要是祝賀年節、讚頌好事、歌功頌德、揚善貶惡。演唱可分為兩種形式:一為門頭唱,二為開門入廳唱。二○一二年六月,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示名錄。

十一、瑞安高腔

瑞安高腔歷史悠久,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是溫州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作為溫州南戲的嫡傳,由南戲「四大聲腔」中「弋陽腔」于明末清初發展而來,興起於清乾隆年間,民國時期開始衰落。新中國成立後,知名戲班「阿柳班」的高腔血脈始終保存在瑞安仙降、湖嶺一帶。瑞安高腔在浙南的地方戲劇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民間有「一高二昆三亂彈」之說。二○一六年十二月,被列入第五批浙江省非遺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