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不應求 雲林黑豆及黃豆鹹魚翻身

雲林縣加工廠商生產的黑豆產品。(周麗蘭攝)
雲林縣加工廠商生產的黑豆產品。(周麗蘭攝)

雲林縣8、9年前曾復育黑豆,因產銷管道不順,農民轉為遲疑觀望;新冠疫情衝擊下,國外大豆原物料大漲,加上極端氣候轉變劇烈,旱災愈來愈頻繁,雲林農民又恢復信心轉作大豆,去年全縣黑豆、黃豆種植面積達500、600公頃,雲林縣府今年持續加碼每公頃補助1萬元,並媒合加工廠商與農民契約種植。

農糧署2015年起鼓勵農民轉作非基改的黃豆、黑豆,1公頃補助6萬元,因國外進口豆價廉,本產黃豆、黑豆無價格競爭力,雲林農民雖一度積極復育,面積最多有200公頃,但因收購管道不順而轉趨觀望。

台灣大豆年進口量270萬公噸,自給率不到0.01%,受疫情及俄烏戰爭影響,玉米、小麥、黃豆價格都高漲,目前進口黃豆漲到每公斤20元,與台灣自產的黃豆價格差不多,台產大豆目前呈現供不應求。

農業處副處長蔡耿宇指出,雲林縣大豆、黑豆加工廠的原料需求這2年增加,包括豆皮、豆包工廠、醬油工廠、植物肉工廠都欲與農民契作,台中的豆漿工廠也表達契作意願。

蔡耿宇表示,雲林縣去年黑豆與黃豆種植面積達500、600公頃,收購價格每公斤23元至25元,再增種100至200公頃,銷售尚不成問題。

農業處辦理「雲林縣國產雜糧工作坊」,媒合加工廠與合作社場、農會、青農,一家生產植物肉公司契作30公頃黃豆,目標是取得碳足跡認證,以利外銷。

農業處說,因應極端氣候,縣府積極推廣在高鐵沿線種植非基改黃豆、黑豆、高粱等雜糧作物,用水量少且省工省肥,種植高粱面積100公頃、小麥30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