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國際志願軍團:從自由鬥士到僱傭兵的爭議/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俄烏衝突開始後,烏克蘭政府依其憲法,組成「領土防衛國際志願軍團」(通稱(國際志願軍團),是一支由外籍人士組成,從成立後便飽受爭議的這支軍團,其性質是否應被定義為僱傭兵?根據日內瓦第一議定書第47條的規範,僱傭兵不屬於合法戰鬥員,這一法律框架為該問題提供初步判斷依據。然而,隨著現代戰爭形態的演變,國際志願軍團、法國外籍兵團和私營軍事公司(PMSCs)之間的界線正變得愈加模糊。
一、僱傭兵的法律定義與國際志願軍團的爭議
根據日內瓦第一議定書第47條,僱傭兵需同時符合六項條件,包括非交戰國公民、純粹為高薪服務、不屬於武裝力量等。烏克蘭國際志願軍團的成員雖然大多為外國籍,且領取高薪(每月可達4,800美元,高於烏軍標準),但該軍團由烏克蘭政府直接管轄,成員納入烏軍架構,這使其具備一定的合法性。
然而,軍團成立於俄烏衝突爆發後,其核心吸引力是「捍衛民主與自由」的道德訴求,部分觀點認為高薪可能是吸引力之一,但這並未減弱其成員的意識形態驅動力。與日內瓦公約定義對比,這支部隊的多項特徵,讓其處於法律的灰色地帶,尤其在俄羅斯政府將其列為恐怖組織的情境下,成員身份更顯得敏感而複雜。
二、與法國外籍兵團的比較:合法性與身份安排
法國外籍兵團作為一支由外國籍士兵組成的武裝部隊,在國際上被視為合法戰鬥員。其合法性來源於以下關鍵因素:(一)制度設計:士兵入伍後立即被賦予「法國身份」,形式上消除「外國人參戰」的法律障礙。(二)國家承認:該兵團完全受法國政府控制,作為法國軍隊的組成部分,符合國際法對合法戰鬥員的基本要求。
相比之下,烏克蘭國際志願軍團成立初期,並未賦予成員新的國籍身份,只以軍事護照代替居留權,這讓其外籍屬性更加顯著。同時,成員多以意識形態為驅動力,自願參戰,進一步模糊其合法性與僱傭兵屬性的界限。
三、PMSCs的啟示:薪資模式與法律空間
私營軍事與安保公司(PMSCs)作為現代僱傭兵的一種隱藏形式,已成為許多國家的戰爭工具。PMSCs的運作模式,通常是政府向公司支付費用,由公司再向個人支付薪資,以此規避僱傭兵的國際定義。
與此相比,烏克蘭國際志願軍團成員的薪資,則是直接由政府支付給個人,未經過中介機構,這使其更接近傳統僱傭兵的模式。然而,由於其成員聽從烏克蘭政府的指揮,並參與國家防衛,與PMSCs純粹以商業合同為基礎的屬性仍有本質區別。
結語:身份的最終定義取決於戰後秩序
烏克蘭國際志願軍團的身份問題在國際法上仍是未解之謎,其核心爭議在於:它是捍衛自由的志願力量,還是高薪驅使的僱傭兵?答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俄烏衝突的最終結果:
其一、若烏克蘭成功維護主權,志願軍團將更可能被定性為「正義之師」,並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
其二、若俄羅斯取得優勢,其將推動國際社會將志願軍團定義為非法僱傭兵,以達到法律與外交上的追責目的。
國際法的適用往往取決於政治現實,這也反映出國際法在動態衝突中的適用性問題,僱傭兵的界定亦不例外。烏克蘭國際志願軍團的最終定義,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國際秩序重塑的試金石。(照片翻攝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