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主辦的「柴可夫斯基大賽」慘遭除名,烏克蘭曾是音樂大師心靈療癒的空間

文:李玟靖Jin Li(現為藝術工作者,曾任美國ART NEWS雜誌編輯)

世界知名的古典音樂大賽「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因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殘酷戰爭並施以非人道暴行,國際音樂賽事聯盟(World 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Music,WFIMC)主席Peter Paul Kainrath發布聲明,WFIMC作為非政治組織,無法容許受俄羅斯政權資助、為其宣傳的會員,遂將柴可夫斯基國際大賽除名。

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第一屆始於1958年,是為了紀念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而設立,每四年在莫斯科舉辦一次,許多一流的音樂家都曾站上此國際大賽舞台,將畢生的努力發揮淋漓盡致而獲得殊榮,對他們來說那是一生最大的榮耀。

例如鋼琴家阿胥肯納吉(Vladimir Davidovich Ashkenazi)、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小提琴家神尾真由子(Mayuko Kamio)等,其中最為我們所熟知的,則是2015年來自台灣,年僅20歲的小提琴家曾宇謙,在第一名從缺的結果下,勇奪小提琴第二名,是台灣音樂家參加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以來的最佳成績。

柴可夫斯基於1840年出生在俄羅斯沃金斯克,六歲時無師自通掌握了初步彈奏鋼琴的技巧,雖然柴可夫斯基的父母知道他具有音樂天份,卻不贊成他從事音樂工作,反而要求他選讀法律學校。

後來,柴可夫斯基對於法律實在是興趣缺缺,便說服父親,最終進入的音樂學院就讀。於是柴可夫斯基開始與當時俄羅斯國民樂派「五人組」成員相互交流,寫了著名的管弦樂幻想序曲〈羅密歐與茱麗葉〉,並先後完成了《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鉗》三大芭蕾舞劇,是古典芭蕾舞劇中最著名,也是大眾最耳熟能詳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曾於24歲時,短暫居住在目前烏克蘭東北部城鎮托斯提耶納(Trostyanets),在19世紀是俄羅斯帝國的領土,蘇聯時代一度淪為廢墟,烏克蘭立國後將此地改建為柴可夫斯基博物館,旁邊則有一所柴可夫斯基兒童音樂學校,以及他的紀念碑公園,在這裡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交響樂作品《風暴序曲》(The Storm, Op. 76)。

然而現在故居已毀於俄烏戰火,目前已是一片廢墟,不少人對俄軍攻擊柴可夫斯基的遺址表示震驚和憤怒。

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閉幕式,俄羅斯選手因服用違禁藥物遭受制裁,所以參加北京冬季奧運的俄羅斯選手不得使用國旗,只能穿著有代表隊標誌的制服,以俄羅斯奧委會(Russian Olympic Committee, ROC)的名義參加,因此舉行任何儀式時不得播放國歌,取而代之的是播放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與烏克蘭有著很深的關聯,是他最受歡迎的創作之一,也是最廣為人知的鋼琴協奏曲之一,他在1874年開始創作此曲,第一樂章和最後樂章,是取自烏克蘭民謠中的主題和旋律,他把盲人樂師在街頭演唱的優美歌曲記在心裡,後來用於作曲,使得這首曲子的形式奔放自由,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毫不拘泥於傳統寫作技法,演奏技巧艱深,表現了他獨特的細膩情感,但在氣勢上卻又不失豪放有力,烏克蘭民謠抒情的優美旋律使他著迷,不只是音樂,烏克蘭的一切都吸引了他。

烏克蘭也是柴可夫斯基爺爺的故鄉,雖然他生於俄羅斯,但一年中有幾個月都是在烏克蘭度過,他在烏克蘭找到了在俄羅斯找不到的心靈平靜,烏克蘭對他來說是心靈療癒的空間,也因此創作了這首〈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如今爲柴可夫斯基提供無限靈感的地點已不再平靜,柴可夫斯基的爺爺曾經生活的烏克蘭基輔市遭俄軍無情踐踏,在〈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為讓眾人感受到烏克蘭民族風格的美好,然而現今戰火摧殘中,世人已無法體會柴可夫斯基在音樂中對烏克蘭的熱愛,彷彿優美的旋律裡,透出了一絲絲悲愴,隱藏著生活的波瀾不驚。

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全面制裁,包含本次柴可夫斯基大賽遭國際除名,恐已超過針對俄羅斯菁英制裁的比例原則,我們都應該細細聆聽柴可夫斯基在音樂裡表達出的真摯情感,柴可夫斯基給我們留下許多生活中真實的感受,在音樂裡喚醒了這種真實感。

而這種感受不是劇烈的衝擊,也不是哀鴻遍野的無奈,是現實的矛盾與衝突,用真實而美麗的方式烙印在我們心底,吞噬著戰爭裡每個人寂寞的靈魂,希望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得以再重回世界舞台,回歸原本純粹的音樂裡。

延伸閱讀
從「觀望」轉向「贊成」孩童打疫苗,來自我對腦炎、MIS-C、長新冠等科學數據的觀察
王毅訪太平洋10島國推協議踢鐵板,仍給美澳紐日帶來十足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