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社區潛藏憂鬱長者 須關心正視

根據衛生福利部十大死因統計,在2016年所有自殺人口當中,有超過四分之一是65歲以上長者,而憂鬱傾向是造成自殺的首要原因,而且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發布的調查顯示,有情緒困擾的人高達四成曾經想自殺,可是會尋求協助的不到兩成,因此長者憂鬱的問題必須受到正視。 根據臺北市大安區近兩年社區老人憂鬱調查分析顯示,會參與社區活動的老人明顯憂鬱傾向較低,而獨居長者的憂鬱傾向則較一般社區老人為高,因此找出社區潛藏憂鬱長者及一起關心社區老人,是很重要的一件行為。 長者自殺的原因大多為久病厭世、憂鬱及獨居等等,而憂鬱為自殺的一大主因,目前臺灣老人憂鬱比率根據估計約佔12~13%,不過因憂鬱所導致的不吃飯、不想出門、睡不好、不喜歡社交等情形時,很可能被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再加上家屬有時不知如何尋求資源的協助,甚至老人不願意踏出家門接受協助,進而導致自殺風險增加。 而根據中醫的看法認為,當人的七情六欲得不到適當的抒發,就會使情志抑鬱,七情六欲鬱而化火,逐漸影響周身臟腑;而憂鬱症是長時間心理煎熬,由心理壓力逐漸轉變成生理病變,形成五臟六腑都受損害的疾病。 再加上心為君主之官,心不定,則五臟六腑皆為之所累,而肝為剛臟,是養血排毒的臟器,肝五行屬木,因此肝喜歡抒發與條達,惡抑鬱,若肝鬱,肝氣得不到抒發,肝血得不到滋養,肝氣血得不到發揮會形成疾病,因此憂鬱症主要還是耗費心血,形成心血虛、心陽虛、肝氣鬱結、肝血虛,肝鬱脾虛、木火侮金、久病及腎的問題。 而長者的體質虛衰,所以長者的憂鬱症主要是虛的表現,通常多會以記憶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吃不下、失眠、焦慮、陽痿等形式表現,若嚴重者還可能引發失智或帕金森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