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糖尿病治未病 改變飲食、規律運動

糖尿病特徵是血糖長期高於標準值,通常必須長期服用藥物以便控制病情。執業中醫師呂庶熙昨表示,傳統中醫稱糖尿病為消渴症,意思是說患者喝下去的水好像消失了,因為才喝水沒多久卻很快又口渴。古籍《黃帝內經》有記載,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簡單來說就是罹患消渴病的特徵是「數食甘美」,也就是飲食上喜歡大魚大肉,而且這樣的飲食習慣還要行之多年。 糖尿病高危險族群常有共同特徵,那就是「中年發福」,不過必須注意的是,這是一種簡化指標,事實上還是需要參考其他危險因素,比如糖尿病家族史、高血脂、高血壓、平常缺乏運動及多囊性卵巢症等。既然「中年發福」是糖尿病重要特徵,那麼民眾又該如何防治? 呂庶熙醫師強調,中醫認為,上工專治未病,意思是說上等醫療就是是疾病未生之前就嚴加防範,有助於避免罹患疾病,糖尿病亦復如是,就從「中年發福」四字當中來看,中年指的是年紀,而且無法逆轉,不過可從「發福」進行調整,也就是勵行減重計劃,建議民眾少吃、多運動,未病之前先從改變飲食、規律運動著手。 建議民眾最好口味清淡、少量多餐,可以多吃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優質蛋白質之類食物,同時多攝食蔬果等高纖維素之類食物,因為高纖維素不僅增加腸胃蠕動、防止便秘,同時還可降低腸道吸收糖類,進而達到穩定血糖的效果。 運動調整重點在於長期堅持的意念,最好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可以從事健走、慢跑、游泳、騎單車等運動。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前期病人的體質一般都比較差,運動初期應量力而為,然後隨著體質增強再逐漸增加運動量及運動時間,否則運動過度反而容易發生運動傷害而得不償失。 耳針、體針等針灸療法有助減重,方法是針對耳穴的饑點、渴點及神門等穴點進行刺激,有助達到抑制食慾的效果,體針則是在脾胃及大腸等經絡取穴,藉此達到增加新陳代謝的效果,如此可望幫助減重。倘若針灸無法達到良好療效,民眾可以考慮使用藥物積極介入治療。(記者李叔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