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歐尼爾與維他命水,當科技公司感受到名人力量!

正當歐尼爾和五角一心關注維他命水這家跟科技毫無關係的新創公司,南加州冒出一家新的線上平台—克里斯.德沃夫(Chris DeWolfe)與湯姆.安德森(Tom Anderson)2003年夏天在洛杉磯創立Myspace社交網站,很快就證明對北方的鄰居也有吸引力。

Myspace網站挾帶著Friendster的成功大步前進—Friendster是2000年代初期的社交網站,由矽谷巨擘如基準投資公司(以對Dropbox、Twitter、Uber的投資聞名)等資助,但後來該網站卻逐漸成為搖滾樂團公布相關消息的主要來源,讓樂迷在此可更加了解他們喜愛的樂手。加上大量由使用者上傳的照片,從單純的自拍到隱晦的色情圖片等,幫Myspace在兩年時間就累積了3300萬用戶。其中從「流行尖端」(Depeche Mode)到「威瑟合唱團」(Weezer)等樂團,都利用這項服務推銷新專輯。

「許多演藝人員開始使用新創公司的服務,基本上是為了能讓他們所發布的消息更加廣傳,能夠在沒有中間人的情況下和粉絲更緊密連結。」知名經紀人特洛伊.卡特說,他當時同時忙著處理尼力(Nelly)和女神卡卡的演藝工作事宜,「Myspace是我們真正看到的第一波。之後,我想科技公司的創辦人注意到,這些藝人為他們的平台帶來這種粉絲基礎,同時也創造大量用戶黏著度。我想,很多創辦人試著開始想辦法獲得這些用戶。」

德沃夫與安德森在構思和執行創意方面非常有想法,但關於保障個人股權時,就不是這樣了。首先,他們是在任職的Intermix公司旗下創立Myspace,而不是獨立創辦。其次,當他們在2005年以4600萬的估值和25%股份,向矽谷知名創投公司紅點投資(Redpoint)籌得1150萬美元,其實是附帶一條奇特的條款:保證萬一Intermix要出售,Myspace的價值將是1.25億美元的固定價格。這是個複雜的過程,卻有個更簡單卻平淡無奇的結果:當媒體大亨魯柏.梅鐸(RupertMurdoch)的新聞集團(News Corp)在2005年6月,突然迅雷不及掩耳地以5.8億美元收購Intermix,創辦人只能從這筆意外之財分得2140萬美元,紅點投資卻拿到6500萬美元。

雪上加霜的是, 德沃夫和安德森的創意, 很快就因Facebook而相形見絀(據說他們在2005年拒絕以7500萬美元買下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這家公司的提議)。Facebook這個社群網站起源於哈佛的宿舍,由祖克柏於2004年和幾位好友一同創立。那年夏天,西恩.帕克—從身為音樂產業的反派,轉身成為前述康威(Napster投資者)的新門徒—突然寫了封電子郵件給該公司創辦人,要求安排會面。到了那年年底,他加入該公司成為總裁,在年輕又稚氣的Facebook創辦人,與可能成為該社群網站最大資助者的矽谷巨頭間充當溝通橋梁。

「西恩發揮了關鍵作用,幫Facebook從一個大學專題計畫轉變為一家真正的公司。或許最重要的是,西恩幫忙確定有意投資Facebook的人,不但買進了公司,也同意『分享可讓世界更開放』的使命與願景。」祖克柏後來說道。

隨著Facebook一步步從大學校園及中學,悄悄地在2006年進入到更廣大的群眾之中,科技巨擘拿出愈來愈高的條件誘餌,想買下這家社群網站。祖克柏看著出價愈來愈高,找上矽谷資深投資人羅傑.麥克納米(Roger McNamee)徵詢意見,商量一個高達數十億美元的誘人開價。麥克納米是創投業者, 與波諾及其他人於2 0 0 4 年創立私募股權公司Elevation Partners,他建議祖克柏這位年輕創辦人應該牢牢地抓住自己的公司,而祖克柏完全聽從他的建議。麥克納米後來算得上是祖克伯的商業導師,他最後與波諾大約在2007年時,以天使投資人身分進行投資。

Facebook就像之前的Myspace,似乎屬於新一類的科技公司,證明對創作者頗有助益。即便如此,好萊塢對矽谷及其最新輸出的產品,態度依然顯得相當冷淡。創投公司德豐傑的羅伊森記得,在2000年代中期,她曾和一位大牌演藝經紀人會面,對方有意將她的人生故事改編為一檔電視節目,但經過仔細評估後,她決定不做。

「我想聽聽你的想法。」羅伊森問,「對方大概是這樣說的:『我們不想做和矽谷有關的節目,因為那些人沒有(洛杉磯的人)那麼有吸引力,他們似乎沒有那麼多風流韻事,而且他們整天就盯著電腦螢幕。我們怎麼可能用那些東西,做出一檔電視節目?』」

開始對以股權取代現金感興趣

在此同時,維他命水則驟然地不斷抓住大眾的目光焦點,因為一連串的名人出現在一系列愈來愈吸睛的廣告中。在其中一支廣告裡,歌手凱莉.安德伍(Carrie Underwood)、職棒大聯盟球星大衛.歐提茲(David Ortiz)、美式足球球星布萊恩.厄拉赫(Brian Urlacher)以及籃球明星德懷特.霍華德(Dwight Howard)連同五角,在Glacéau的旗艦飲料協助下,加入在俄羅斯的太空人訓練。而在另一支廣告中,五角與NBA名人堂球星史蒂夫.納許(Steve Nash),聯袂現身在一則廣告中,讚美能量飲料所帶來的好處。「我以前都得千辛萬苦才能攝取維他命—直到我創造了自己專屬的維他命水口味!」五角在該廣告說,「現在我可是超有錢的!」

五角很快就體會到有錢和富裕的差別。2006年,Glacéau公司的年營收達到3.55億美元,預測隔年總營收可達7億美元。這數字有助說服印度的Tata Tea,以6.77億美元購買該公司30%的股權。之後在2007年5月,可口可樂—該公司設法要在非碳酸飲料類別打破百事可樂的領先地位—突然展開行動,以41億美元現金買下Glacéau公司。

Tata Tea的投資在短短一年就增加一倍價值,但五角的成績更好。這位饒舌歌手只是花了一點時間、精力以及行銷本事,就帶走大約1億美元。根據報導出來的數字,他拿到的錢最高達前述金額的四倍,少則為三分之一,但歐希瑞證實數額在這中間。前創意家經紀公司經紀人賽斯.羅德斯基(Seth Rodsky)幾年前也曾給歐希瑞機會投資Glacéau公司,但他拒絕了,因為他依然為了網路泡沫破滅而感到痛苦。「在五角做這筆交易時,也曾有人給我這個交易機會。那個曾給過我那個交易機會的人⋯⋯我現在對他可是言聽計從。」歐希瑞說道。

至於五角,這位饒舌歌手成為善用明星力量的標準。他很快就將投資組合從音樂、旅遊以及電影,拓展到尋找下一個維他命水:他的耳機系列(SMS Audio)、能量補給飲料(SK Energy),最後是投資可溫度控制的男性四角褲(Frigo)。他甚至前往南非與礦業億萬富豪派特里斯.莫茲皮(Patrice Motsepe)會面,目的是創立以五角為品牌的白金首飾。

五角於隔年告訴我:「大家都在說我(靠Glacéau)賺了多少錢,但我的重點是放在資本市場所創造的41億美元。我想我未來可以做更大的生意。」經過磨難的歐希瑞,重新將心力集中在音樂事業,他負責管理瑪丹娜的經紀事務,而這個身分有助充實他的金庫。按照《富比世》雜誌估計,〈拜金女孩〉(Material Girl)在2007年到2010年的稅前純益,累計達2.8億美元,而歐希瑞則賺進八位數佣金。當羅德斯基給他另一個投資機會:椰子水品牌Vita Coco時,當時該品牌的估值是2800萬美元,而他投資了1 2 0 萬美元, 並且找來馬修. 麥康納(Ma t t h e wMcConaughey)與瑪丹娜等知名友人。到了2014年,VitaCoco的價值達6.65億美元。

歐希瑞在創意工廠的投資,也隨著2000年代漸漸過去而開始有起色。雅虎(Yahoo)2003年以16億美元買下搜尋引擎GoTo(後改名為Overture),創意工廠拿到4億美元,是迄今最理想的退場。隨著這十年接近尾聲,這家新創公司工廠的早期投資者,包括史蒂芬.史匹柏及麥克.道格拉斯,都獲得可觀的投資回報。格羅斯說:「他們都賺回許多倍的錢。」

至於歐尼爾,當然也靠著維他命水套現獲利。他不願透露確切數字,只說他的收穫足以媲美他當球員的黃金時期。即使Glacéau公司不是一家科技新創公司,但五角、歐尼爾以及其他人的成功,都讓娛樂界對以股權取代現金更感興趣—有助讓娛樂界人士,更安心地將錢投入矽谷的新創公司。

本文摘自今周刊出版社《巨星天使投資人的誕生》


更多今周刊文章
哥哥是建中學霸、爸爸是國中校長,郭子乾出身書香世家:從月賺2千元通告費熬到年收入千萬的「綠葉哲學」
「只要一次大虧,就可能萬劫不復!」 施昇輝劇透《魷魚遊戲》犯下的6大「投資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