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夫妻月入8萬換房了! 他衷心希望房價跌:盼更多人不被逼到邊緣
買到房值得慶祝,但之後的房貸壓力也令人感到沉重。有網友表示,自己剛賣了新北套房,但想買足夠全家人生活的空間,就只買更外圍的老公寓,稱自己衷心希望「房價會跌」。
該名網友是在臉書社團「買房知識家」發文,表示自己剛簽了約,終於在看房兩年後買到房。本來應該要開心,但真正簽約的那一刻,他只覺得肩膀上的負擔更重了。房子總價1000萬,位於桃園八德區、靠近鶯歌的地方,是一間屋齡42年的三房老公寓。除了要付自備款300萬,還要準備約200萬裝修費,每個月要背超過3萬的房貸。他表示,自己夫妻倆是做工的,收入不固定,有工作就接,兩人平均月收入8萬,偶爾拚到10萬多。這樣的收入,要在雙北買房真的不可能,最後只能退到八德邊緣地帶買房,買房不是為了投資,也不是夢想,而是因為「剛需」。
▼原PO表示自己夫妻倆儘管月收最好可達10萬元,但仍無法在雙北買到能讓一家人生活的房子,只能改買八德邊緣區的老公寓。(示意圖/取自pixabay)
他希望自己的家至少孩子走路能到學校,騎車5分鐘就到菜市場,巷口有便利商店,有未來捷運站。至少是一樓,老人不用爬樓梯,門口還能停車,工作器具能有小平台放。至少離交流道近,方便往返雙北市工作。如今賣掉新北的小套房改買到八德邊緣區,就是兩夫妻辛苦一點,換取老人跟小孩的舒適生活空間。他坦言,買下的並非夢想中的房子,卻是他和家人撐住生活的空間。
他也感嘆,儘管自己剛買了房,但他衷心希望「房價會跌」。不是因為買不起(自己已買房),而是因為這樣的高房價,反映的其實是整個社會的病態,並列出幾點:
各行業不好賺錢,風險高、利潤低,大家才把錢丟進房地產。
台幣越來越薄,什麼都漲,房子就算不漲也抗通膨。
政府年年撒幣租補,看似在幫年輕人,結果房東反而說:「可以多收兩千、三千吧?」
店家受不了年年漲店租,紛紛熄燈,就算勉強撐著的,大多也只是在幫房東繳房貸。
他感嘆,這根本是一種「壓榨式」的經濟循環,不健康、也不該持續。或許有人會說:「買不起就不要買啊!」但他不認同,「難到賺不夠生活費,那就不要生活了嗎?」。雖然政府不時就會「打房」,但也只是想讓房價「不要再漲太快」,並不願意真的讓房價跌。因為房價一跌,GDP難看,經濟數據不好看,這種情況政府並不樂見。但比起經濟數字,一般民眾更希望能更容易有個自己的家。因此他希望台灣的房價能合理地「跌下來」,讓更多像他一樣只是想有個家的人,不要再被逼到邊緣。
這篇貼文引發許多網友留言討論,有網友恭喜原PO有了自己的家:「買房就是恭喜,有一個自己的小家就是幸福」、「早買早賺,你聰明」、「恭喜,完全懂這感受」,也有人認同原PO的說法:「文章邏輯表達清楚,三觀正確,台灣的房地産,真的太病態」、「條理分明,思緒清晰,分析的好」、「太辛苦了,的確很多人在求生存」、「你說出了一半市井小民的心情」、「同意+1 是負擔得起,但同價位只能買到相對幾年前更小間的」。
▼有網友認為原PO說出了很多小老百姓的心聲,但也有網友認為他只是在說漂亮話。(示意圖/取自pixabay)
有不少網友質疑原PO只是在說漂亮話,輪到自己時恐怕也不願意便宜賣:「希望房價跌?認真?那我半價買你的房。讓我們一起為房價崩盤盡一分力,我買到便宜的房,你也不用委屈揹房貸,成功讓房價跌!」、「你便宜賣,帶頭把實登拉下來」、「不然便宜賣我500萬我收,房價要下跌靠你打第一槍」,還有網友提出質疑,認為原PO本身也是藉由賣房獲利換屋,這樣說有點矯情:「其實這篇文是矛盾的,先買了小套房獲利,再換公寓,如果房價真跌了,也無法獲利換房,一方面享受房價上漲的果實,一方面唾棄房價只買得起公寓,説白了,就是覺得揹公寓房貸沈重」,也有網友點出,房價雖應該下修,但也不需要做到人人都買得起房:「房價一定要打下來,年輕人未來才有希望。但是買房不是唯一的選擇,只是其中的一個選項,這是基本概念」。
(封面示意圖/取自Pexels)
更多東森財經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