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出國 臺北西本願寺「京都」行

 


鐘樓屋頂採入母屋式建構,有精美斗拱

 

【旅遊經 洪書瑱報導】

 

一般民眾,大多離上次出國應該事隔一年左右,對於許多擁有出國「腳」的「選首」們,心與腳實在很癢,因此台灣近一年來偽出國旅遊風氣正盛!想出國至京都嗎?或許至臺北西本願寺讓您有安慰之感,鄰近中華路與長沙街交會口的「西本願寺」廣場保存許多日式建築,礙於疫情無法出國的民眾,去不了日本京都,至西本願寺走走,尤其在冷冷的空氣下更有其氛圍中,也能感受到濃濃的東洋風!


西本願寺建築群有濃濃日式風格


臺北西本願寺位於西門町南緣,雖然西門町給人印象是許多年輕人逛街購物看電影的地方,也是流行、新潮的代名詞,而西門町還有一座最著名的建築物──西門紅樓,西門紅樓建於1908年,西門紅樓原是日本人交易買賣物品的市場,當時稱作「西門市場」,八角堂一樓的販售精品、化妝品、生活休閒娛樂雜貨,二樓則販售臺日土產、糕點、咖啡專賣店,到後期更設立喫茶所、食堂提供民眾休憩飲食;後方十字樓販售多樣的生鮮果菜,成為當時貨物最齊全、新穎的潮流聖地,而經過時空更迭,現在大眾所看到的紅樓於2018年重新開放,以藝文展演為重,透過主題式導覽活動,提供藝文單位展演租借!另還有這一座,位於臺北市萬華區西門町的「西本願寺」,都是一種不用搭機就有出遊日本之感!



古地圖中標示的西本願寺


西本願寺舊照左為御廟所右為本堂(圖源: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


本堂舊照(圖源: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


日治時期的西本願寺為當時臺灣最大之日式佛寺,與東本願寺、臨濟護國禪寺、曹洞宗佛寺等共同為當時重要佛寺之建築代表,西本願寺建築群包含輪番所、庫裡、本堂、參道、御廟所、樹心會館及鐘樓等。從舊照片看起來,可知規模曾經相當雄偉,但可惜於1975年遭遇祝融,本堂燒燬只剩下本堂臺基、參道、輪番所、鐘樓和樹心會館等遺跡。


後來,又因退役軍人遷入建屋居住,被埋沒在違章建築中。2005年公園處為配合中華路都市更新計畫,為了保留西本願寺之鐘樓、樹心會館、輪番所與地窖等歷史遺跡,在拆除過程中,以人工方式小心拆除及清運。根據當年統計,廣場違建有222戶,經過公園處及建管處數月的現場疏導、溝通,始完成住戶拆遷處理費發放及安置作業,當年選擇優先承購國宅者計60戶,優先承租國宅者計21戶,其餘住戶則選擇領取安置費用,遷居他處。



2013年西本願寺廣場內古蹟及歷史建物修復後對外開放


也因當年拆除違建,被埋沒在違建中的西本願寺遺跡才被發現,進而展開漫長的修繕之路。2006年由臺北市政府指定殘存的西本願寺鐘樓、樹心會館為市定古蹟。2011年5月由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開始整修及簡易綠美化,2013年基地內古蹟及歷史建物完成修復並正式對外開放,2014年3月臺北市文獻會遷入西本願寺廣場。



輪番所一隅


輪番所日式屋架系統


輪番所修整後


輪番所與日式木造住宅

西本願寺中的「輪番所」建於1924年,屬傳統日式木造建築,當時為西本願寺住持所住,現在已納入「老房子文化運動計畫」,由廠商經過再利用經營茶館,日式風格在茶香中飄香。



「庫裡」是寺裡僧侶主要的生活空間,內有接待、茶室、客殿、僧堂、食堂和廚房等空間,惟此建物於1975年的火災中完全被燒燬已不復存在,目前現址上是榕樹和茄苳共生樹。



本堂於1975年火災後,僅回復臺座保存

「本堂」則為西本願寺的主體建築,臺基用鋼筋混泥土建造,殿堂部分則以木造,並面朝臺灣總督府位置方向。室內設置佛壇安放佛像,另有禮堂作為禮拜空間。1975年發生火災,臺座以上之木造殿堂全部燒毀,當時的雄偉建築已不復見。



參道於1934年舖設天然石子,修復以遺跡保存方式處理,部份損毁以相似石材填補

「參道」是前往本堂參拜的道路,完成於年1934年,舖設天然石子,修復時以遺跡保存方式處理,部分損毀之處則以相似石材填補。



御廟所僅存的磚造臺基與地下室

「御廟所」於1922年完工,為木造建築,屋頂為歇山重簷、尖頂四坡水式,包覆銅板,尚有九重相輪,入口為圓弧形的「唐門」樣式。但之後御廟所1975年大火中被燒毀,目前保留僅存的磚造臺基與存放骨灰的地下室。



樹心會館建築混合了西式與日式


樹心會館唐門


樹心會館修復

「樹心會館」因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生前曾賜「樹心佛地」匾額而得名。會館採用紅磚結構與西式木架屋,整體配置為「L」形。屋頂是日本傳統的「入母屋」式,木質窗戶採用「上、下式拉窗」,又稱為「比重錘窗」,窗戶上下開啟時,不需要固定就可以停留在任何位置,非常特別。會館在當時主要做為弘法傳教之用, 2005年8月遭受大火,僅剩一部分的磚造結構,整修後由臺北市文獻委員會來進行管理。



鐘樓是位於廣場制高點


鐘樓內大銅鐘

「鐘樓」設置在高聳的人工土丘上,站在鐘樓上可以一覽西本院寺廣場的全景,其屋頂採「入母屋」式建構。而鐘樓內原本懸掛的大銅鐘是於1901年完成的,但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遺失,現在所看到的銅鐘則為修建時參考同一時期的銅鐘樣式仿製而成,並非當年的銅鐘!

 

廣場內日式風味的歷史建築座落其中,提供市民在暢遊西門町鬧區中另一處感受歷史長河的深度之旅,建議民眾在遊逛西門町時,不妨再計劃前往「西本願寺」及「紅樓」感受一場日式風情。

 

圖片: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