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與傳承》交響音樂會 致敬江文也經典一生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臺灣音樂家江文也逝世40週年,客委會、NSO共製《傳奇與傳承:江文也與當代臺灣》交響音樂會7日臺北國家音樂廳登場,指揮呂紹嘉領軍演出《台灣舞曲》、《小交響曲》、《汨羅沈流》、《白鷺的幻想》等4首江文也的管絃樂作品,以及當代作曲家致敬江文也的2首新作,向傳奇人物致上最深敬意。

客家委員會與國家交響樂團(NSO)自2021年至2023年攜手策劃《泅泳漂泊》江文也音樂系列活動計畫」,除邀請音樂學家劉麟玉與沈雕龍教授編輯《縱橫西東:江文也音樂文集》,並與多位音樂家合作出版《傳承與展望—江文也紀念專輯》,以雙CD集結江文也精采作品與臺灣新生代作曲家的創作,將珍貴的聲樂、室內樂、管絃樂作品錄音出版問世,希望透過世代的對話,延續大師的音樂精神與理念。

1934年4月江文也以聲樂家身分,受邀返臺舉行2週巡迴演唱會,面對久違的故鄉景緻,他一氣呵成完成4個樂章的《來自南方島嶼的交響素描》,其中第2樂章《白鷺的幻想》是江文也最滿意的樂章之一,而《台灣舞曲》則是由第4樂章《城內之夜》重新改寫,這是大編制的交響樂團作品,江文也則將《小交響曲》設定給1949年初成立的中央音樂院的師生絃樂團演奏。2年後1953年的《汨羅沉流》恢復幾乎和《台灣舞曲》一樣的大管絃樂團編制,從整個樂曲規模和聽覺的細緻度來看,《汨羅沉流》幾乎可以說是江文也繼1939年的《孔廟大成樂章》之後,東方音樂文藝復興計畫的續作。

這次首演客委會委創2首新作,陳可嘉《島嶼迷夢》是對江文也《北京點點》呼應,5個樂章由管絃樂團豐富聲響,度描繪臺灣的美麗和豐富,李元貞《思想-阿里山的歌聲》靈感來自江文也《阿里山的歌聲》,樂章呈現的旋律為江文也的原作材料與樂器,更以臺灣高山族為靈感勾勒管絃樂法和主旋律,除忠實呈現江文也遺作的原貌,更增潤管絃交織精髓。

NSO《傳奇與傳承:江文也與當代臺灣》交響音樂會,長笛宮崎千佳(左起)、低音管簡凱玉、單簧管賴俊諺。(記者黃朝琴攝)

客委會、NSO攜手策劃《泅泳漂泊》江文也音樂系列活動計畫人員大合照。(記者黃朝琴攝)

《縱橫西東:江文也音樂文集》、《傳承與展望—江文也紀念專輯》同步問世。(記者黃朝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