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之亂-商機篇4-4】古老的儲能技術一夕暴紅 台電找儲能幫手 5倍人馬瘋搶

公元1800年,義大利物理教授伏打(Alessandro Volta),以鹽水混合物浸泡過的布或紙板隔開了鋅與銅,並將其堆疊起來,當電池頂端與底部以導線連接時,就有電流流經電池與導線,因而發明了世上第一個電池-伏打電堆(Voltaic Pile),自此,人類發現,原來電流也可以被儲存下來。

300多年後的今天,電池早已化身各種型態,充滿你我生活之中,例如電器安裝乾電池、手機有行動電源、電動機車也是靠著鋰電池穿梭在大街小巷。

牛潮埔專題照片,伏打電堆
牛潮埔專題照片,伏打電堆

伏打電堆。取自網路

這項古老的儲能技術,卻因為一個政策而一夕暴紅,成為上市大廠積極切入的一系列新商機。包括台泥、台達電、台塑、鴻海、友達、中鋼、漢翔、大同……等喊得出名號的公司,全都積極切入儲能市場。

「這是一個『自古』就有的技術,就像是乾電池,他可以安裝在你的手機上,也是滿街跑的電動車裡那一顆⋯⋯,當發電成為人人都關心的事,而儲能技術又可被應用在電力系統上,才變成這麼夯的話題。」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如此表示。

台電發言人吳進忠也說,儲能這個技術,近來會蓬勃發展,就是「需求面」帶動的「供應」上來了;沒有需求也就沒能帶動供給,也就沒有一系列的技術革新。為什麼會有需求呢?他說:「就是台灣推動能源轉型。」

由於我國能源政策轉為全力發展再生能源,而再生能源的間歇性,例如陽光普照與陰雨綿綿的天氣,太陽光電的發電效能就因此變化;東北季風狂吹與烈日無風,風力發電也因此有了強弱。

吳進忠表示,大量再生能源併網,對電力系統帶來變化,為了讓電力系統的「用電量」與「發電量」達成供需平衡,就要靠儲能系統。

全力發展再生能源 帶動儲能商機蓬勃發展

按經濟部能源局統計,2022年,我國再生能源各種發電當中,太陽光電106.7億度、風力發電35.4億度、廢棄物發電36億度。若以台電2022年發購電量2,507.5億度計,上述光電、風電、廢棄物發電三者合計已占整體發電量的比重達到7.1%。

而再生能源占比,仍隨著再生能源持續建設與併網增加而上升,這也意味著,未來會更仰賴儲能系統。

因此商機,包括中鋼、台泥、台達電、台塑、鴻海、裕隆、大同⋯⋯等上市公司,都直接或間接的投入儲能的商機。

國內最早投入儲能系統建置的台達電資深處長艾祖華也細數成功案例,包括台達儲能系統進駐蘭嶼,協助台電穩定離島電網韌性、協助彰師大建置百萬瓦級儲能系統。此外,台達電桃園平鎮一座5MW的儲能系統,也參與台電電力交易平台的報價。

牛潮埔專題照片
牛潮埔專題照片

台達電彰師大儲能系統。台達電提供

國內業者投入儲能商機的積極度,可從民間業者參與台電儲能系統的熱絡程度來觀察。「台電的儲能需求是1,000MW,但核定業者的併網量達到5,200MW,約是需求量的5倍,⋯⋯現在看起來,業者參與有點過熱了。」吳進忠因此呼籲業者要審慎評估。

儘管台電示警,業者投入過多,最終投資與實際獲利可能與想像有落差,但不可諱言的是,當儲能應用越來越多元化,商機也會持續擴大。

儲能系統與電力系統的搭配目前有二種模式

目前,台灣市場上與電力系統配合的儲能商機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是由台電公司主導,包括台電自建與民間建置台電購買的,設置目標是1GW(亦即1000MW,其中,台電自建160MW,餘下840MW向民間購買);第二種是由能源局推動,結合太陽光電發電設備的儲能系統,建置目標為500MW。

2021年11月15日,試運行一年的「台電電力交易平台」正式啟用,是參考美英澳等先進國家電力市場架構規劃,透過電力交易市場運作創造電力共享經濟。

吳進忠說,台電因此付給儲能業者的金額,從2021年11月約400萬元,到今年(2023)2月已突破7,000萬元,他預料,隨時序進入夏天,用電負載升高,台電付給儲能業者的結清價格還會再升高。

牛潮埔專題照片
牛潮埔專題照片

台電電力交易平台。台電提供

據能源局2022年11月18日公告,「儲能系統結合太陽光電發電設備中華民國111年度競標及容量分配結果」,共有思富資本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太陽光電業者,以每度9.59元的價格得標;7家業者總得標量為70.6MW。李君禮說,這只是試水溫的第一期,之後看市場接受度、運行的順暢度再進行第二期、第三期⋯⋯,最終達成500MW的總建置目標。

台電與能源局的系統差別在哪?

既然都是與電力系統搭配的儲能系統,為何台電已設置,能源局也要建置?台電與能源局的計畫,差別在哪裡呢?

「如果把儲能想像成一個『倉庫』,那麼台電向業者買的就是『一項服務』,若有多餘的電,就先放在你倉庫裡,當台電需要電力時,再把電從倉庫搬出來,而這個倉庫租多少錢?則由競標價格來決定。」然而,能源局推動的,是太陽光電廠結合的儲能系統,已興建太陽光電廠的業者,可以藉由建置儲能系統來放大饋線容量。

也就是說,「台電不會管你倉庫蓋哪裡,他只是『租空間』;但能源局招標的儲能系統,是要裝在太陽光電廠隔壁的。」李君禮如此形容。

能源局推儲能系統結合太陽光電發電設備 解決輸電線路容量不足困境

能源局為何要推動光電結合儲能系統?李君禮解釋,因為當前光電廠面臨輸電線路容量不足的困境,舉例來說,若輸電線路只能輸送1MW,這個光電廠核准的最高出力就只有發1MW,即使有多的電也送不出去。

但這樣很浪費,因為若為了滿足中午尖峰時發電只1MW,剩餘時間,這個線路的輸送量就空在那裡浪費了。

若蓋了一個儲能設備,這條線路就可以核准到2MW,傳出來1MW,多餘的電都先進入儲能系統,到了傍晚夜尖峰時段,還可以把電從儲能系統裡「搬出來」。

李君禮說,在光電廠隔壁設置儲能系統有二大效益。其一,過去場域受限輸配線路容量,故而限制核定的光電廠容量,若業者裝了儲能系統,可以多核准額度,解決饋線受限問題,把系統裝得「更大一點」。

其二,趁著太陽光電發電效能好時,先把發出的電存起來,缺電時再把電賣出去。

台電建置「複合式動態調頻儲能系統」同時滿足三大需求

至於台電要建置的電力系統儲能系統,則可同時滿足調頻、快速反應、電力能量轉移等三大需求。

第一,滿足調頻功能。吳政忠說,當電力供需不平衡時,頻率就會變化,頻率高代表發電太多、或是需求減少,頻率低代表電不夠、需求增加;因此,針對電力頻率變化做出反應,頻率就會平衡。

第二,快速反應。當系統若有突發狀況,可能是大型機組跳機,頻率就會快速下降,而系統就會感應到頻率的快速變化後,就會在1秒鐘內,100%全功力釋放電能,不讓系統頻率快速下降。

第三,能量轉移,也就是經常說的「削峰填谷」,當長時間電力過盛時,先儲存下來,待有需要用電時再釋放出來,這樣的功能是最基本的就像乾電池。

前兩項是電力系統在使用,第三種就像乾電池。吳政忠坦言,儲能系統的建置成本是很貴的,以儲能系統平衡電力供需,過去被認為不符經濟效益,不如讓反應快的發電機組來,例如天然氣發電機組來執行。但如今隨著再生能源建置量越來越多,發電機組反應不夠快、量也不夠多,因此要靠儲能系統來調節。

台電祭重金吸引業者設置儲能系統

至於參與儲能服務的業者,獲利來源有哪些?吳進忠說,總共有4種收入,首先是「容量收入」,「儲能」就像是倉儲業的概念,電池就好像是一座倉庫,台電向儲能業者租了一倉庫,將台電的貨物(電能)存放進去,需要時再提取出來。至於租這個倉庫台電該付多少錢?由電力交易平台,每天競價決定。

牛潮埔專題照片
牛潮埔專題照片

台電電力交易平台2023年4月18日「調頻備轉」結清價。截至台電網站

目前容量費報價上限是每百萬瓦、每小時600元(NTD/MW.h)台電則是從便宜的報價開始採買,買到最後一個單位稱為「邊際價格」,最終所有得標的儲能業者都是用「邊際價格」來做結清價。例如A業者報5元,台電最後買到599元,最後大家一起用599元結清。

第二,效能費,得標者除了獲得「容量費」,還能再拿「效能費」;儲能設備反應的快慢,取決於業者建置成本的高低,因而「效能費」分成二級,最高級者,每百萬瓦、每小時350元(NTD/MW.h);第二級者,275元(NTD/MW.h)。

第三,能量轉移效能費200元(NTD/MW.h),免競價,只要得標就會有。

第四,能量轉移服務費,每充一度電,台電支付0.5元,每放一度電,台電付2元,收入多寡就視「搬運」多少電能轉移而定。吳進忠說,得標後會接受台電調度,例如明天哪幾個小時要充電,哪幾小時要放電。

吳進忠說,交易平台成立以來,台電每個月付給儲能業者的調頻輔助服務費呈現逐月上升,從2021年11月約400萬元,今年2月已突破7,000萬元大關,是滿好的儲能商機。

但由於業者踴躍投入,目前核定併網量大約是需求量的5倍,這就像台電想找儲能幫手,卻引來了5倍人馬瘋搶,還有其他業者也來敲門問路,讓台電也擔心過熱。

吳進忠提醒,因價格透過供需決定的,不是固定收入,結清價格會隨著供給增加而下降;由於價格存有風險,有意參與台電儲能商機的業者要審慎評估。

更多太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