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愛玩,10歲隨父親赴美,連A到Z都不會》清大校長高為元:對孩子來說,「父母做什麼」比「父母說什麼」更有影響力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我從不用管理心態對待孩子。」清大校長高為元說,人生沒有課本,也沒有正確答案,每個人的路都不一樣,父母要做的,不是替孩子指路,而是陪著孩子自我探索,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那條路,然後,擔當責任,也享受樂趣。

對多數的大學生來說,在校就讀時,很少會感受到「校長」的存在,常常是在入學典禮「遙望」校長後,下一次見面,就是畢業典禮。

但對清華大學的學生來說,情況可就大不同,這一年多來,不但常在校內各個角落見到校長身影,連IG或Dcard上,也都有校長蹤跡,或是報告校務進展、或是分享所思所感,還和學生熱情互動。

這位非典型校長高為元,是清大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遴選校長,今年才55歲,去年上任後,吸引一批自稱是「元寶」的粉絲,也祭出一連串新政如X-Class、微學分、明燈計畫等,甚至還把校長宿舍捐出來當教職員的幼兒園。

ChatGPT橫空出世後,清大也在近日公布「大學教育場域AI協作、共學與素養培養指引」,成為國內第一個明訂將培養學生AI素養的大學,高為元強調,生成式AI對學習及就業的影響,是全面及巨大的,我們不能天真地以為躲在哪一塊石頭底下就可以不受衝擊,「死背書已經沒有意義,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整合、分析知識的能力。」他的種種舉措,都為這間百年名校帶來新氣象。

清大最年輕的型男校長,學經歷傲人

待人謙和又親切的他,過往資歷亮眼無比。他自美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畢業後,又取得凱斯西儲大學高分子科學博士,曾於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任教18年,也創業過;八年前轉赴香港發展,擔任過香港大學副校長、香港科技園轉化研發所所長等要職。

去年,高為元參與清大校長遴選出線後,放棄高薪來台,很多人都好奇他為何做出這個決定,他笑稱,自己的原則是與其選擇最平坦的路,不如選擇「比較好的難題」,以此挑戰、激發自我;台灣的學術自由、清大的優良校風,也都很吸引他。

「而且,我從小到大換過26個戶籍地址,離開台灣已40多年,想念家鄉了。」

高為元拜訪住宿書院「齋丘」,跟同學互動同樂。

眷村長大的「放養」童年,無憂無慮自在玩樂

高為元的爸爸是外省人,媽媽是本省人,「我爺爺是軍人,住眷村,客廳掛蔣公照片,外公則受過日本教育,阿姨啊、舅舅啊,都有日本小名;每年過年是除夕包餃子,初二回外婆家吃米粉。」

當時父母親都在上班,很忙,每天放學,高為元就帶著妹妹回到爺爺奶奶家,眷村鄰居多、玩伴多,一群小孩常常聚在一起打彈珠、玩尪仔標、騎腳踏車,爺爺奶奶呢,只希望他肚子別餓著,也不會特別盯功課;晚上回家後,最愛看少棒轉播。

有意思的是,知名導演吳念真,是高為元的姨丈,他小時候,還常常當電燈泡,跟著阿姨去和姨丈約會。

家裡採取「放養」政策,在讀東門國小時,也都碰到挺有愛心的老師,這讓高為元的童年自在又快樂。至於成績呢?他笑稱,自己並非學霸,國小時最好的成績是第二名,而且,就那麼一次。

如今回頭看,那段時光好像過得很鬆散,但也有了些累積,「比方說,父母家族不同的背景,讓我從小就習慣多元的環境;又例如,放學後雖然都在玩,但跟其他孩子互動時,溝通能力、協調能力等等,就長出來了。」

高為元的童年時光非常歡樂。圖為他與東門國小的同學們。

10歲隨外交官爸爸赴美,連A到Z都不會

高為元的爸爸是外交官,在他10歲那年,全家跟著爸爸外派到美國,那時他完全不懂英文,連A到Z都不會,只記得,坐飛機時很興奮。

赴美後,他們落腳華盛頓D.C.,當地有來自世界各國的外派人員,「我的朋友,有傳統的美國白人、土生土長在當地長大的,也有日本人、巴西人、愛爾蘭人⋯大家長得都不一樣」

去同學家時,每個人家中牆上掛的東西、餐桌上的食物、聽的音樂等等,也全都不同,他至今還記得,日本朋友家佈置得很精緻,巴西朋友常常彈吉他、唱歌開Party,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同。

這一切,都讓高為元感覺很新鮮、很衝擊,有種「任何事都有可能」的感覺。

高二時爸爸改派荷蘭,為拚大學獨自留美

外交官通常六年調任一次,在高為元高二時,爸爸被改派到荷蘭,那時,離他申請大學的時間不遠了,歐洲跟美國的升學系統又不同,突然切換並不容易,歷經考量後,高為元決定獨自留在美國,妹妹則跟著爸爸、媽媽前往荷蘭。

「我爸把他的老爺車留給我,然後他們就飛了。突然之間,沒人管我,每天我要幾點起床、要不要去上學、要不要做功課,甚至要吃什麼、要不要洗衣服⋯一切的一切,都自己決定。」

放16歲的孩子隻身在美,父母當然會擔心,但那是上個世紀80年代啊!打電話是要花銀子的,越洋電話每七秒鐘跳一次、要價一美元,高為元總是邊講電話、邊盯著碼錶瞧;而媽媽每次打來,總講沒幾句就泣不成聲,最後話筒總由爸爸接手。

越洋電話七秒一美元,迅速學會獨立與自律

雖然思念家人、雖然一夕長大,但好人緣的高為元,還不至於太孤單,他的同學朋友們,常邀他去家裡吃飯;住附近的拉丁文老師,在某次下大雪、他車子發不動時,還來載他上學;就連數學老師也曾表達關心,「不過老師還是很嚴格,沒對我放水!」

全然自由,對高為元來說是全新的體驗,在高度自主的生活中,他很快就發現,自己要對生活中的每一個選擇負責,而所謂的未來,正是由這些選擇所累積的。

從那時起,他養成了自律的習慣,維持至今。比方說,他每天早上四點半都會起床運動、重訓,去年一整年只有兩天沒達標,因為那兩天他在搭飛機。

這段成長經歷,讓高為元當了爸爸之後,從不用「管理心態」來對待孩子,「我從兩個孩子還很小時,就只管一件事,那就是不要吸毒,其他事情,都盡量讓他們自己做決定。」

從不「管理」孩子,讓孩子從小練習做決定

例如,假若孩子想吃糖果,高為元會告訴他們,「糖果很好吃」、「吃了沒好好刷牙會容易蛀牙」,讓他們自己選,而不是直接說「別吃糖果,容易蛀牙」。當然,自己做的決定,自己得負責。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沒責任感、怕孩子在關鍵時刻做不出好決定,高為元直言,做決定也是要練習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都沒給孩子機會去做小決定,那突然要孩子做個大決定時,又怎能期待會有好結果呢?

在孩子練習做決定的過程中,父母雖不干涉,但也並非袖手旁觀,而是要能跟孩子聊,引導孩子說出、整理自己的想法,例如,在兒子選擇到英國讀大學前,他跟兒子聊的就是「為什麼做這個選擇」、「做決定前考慮過哪些事情」等等,希望兒子能透過論述梳理思路。

行動勝過說教,用身教傳遞核心價值

他自己也這麼做給孩子看。比方說,當年舉家從美國搬到香港、去年他自己從香港搬來台灣等等,甚至在考慮是否參與清大校長遴選時,他都跟孩子充分溝通,讓孩子知道他是怎麼做決定的、考慮了哪些面向等等。

高為元最重視的,是孩子要有邏輯、有原則、有好的價值觀,「這些當然是父母要教給孩子的,但你用講的,其實也沒用,比較好的方法,是你把自己弄好,給孩子看,對孩子來說,『父母做什麼』比『父母說什麼』更有影響力,以身作則最重要。」

以他自己為例,至今仍記得,小時候,媽媽下班後,來接他和妹妹回家,大包小包、帶著他們擠公車;媽媽那種認真生活的模樣,努力在人生各個面向中求取平衡的態度,對他影響甚深。

放手讓孩子自我探索,別怕輸在起跑點

放孩子練習做決定、為自己負責的過程中,也有助於孩子的自我探索。高為元說,人都難免被「貼標籤」,例如是華裔美國人、是某某大學畢業的⋯但他總告訴孩子,別被這些標籤定義、侷限,「你這個人,永遠比這些『標籤』多更多,你的人生,是有無限可能的。」

在認識自己、尋找未來方向時,孩子難免會碰釘子,這也沒關係,慢慢的,總會愈來愈知道自己要什麼。

有些父母會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高為元坦言,他很怕這個概念,甚至也不覺得一定要讀明星高中、名牌大學,「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也不必一直跟別人比較,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路走,擔當責任,享受樂趣,才是最重要的。」

也有父母怕孩子以後過得不好,希望孩子選有前途的、而非有興趣的路來走。高為元認為,或許這並不一定要二選一,而且,這個世界和個人的興趣,都是動態的,不會永遠不變,關鍵是孩子自己想追求什麼,父母不能代替孩子決定。

親情最重要,每晚和家人視訊,每週陪爸媽吃飯

談起教育教養充滿哲理的高為元,聊到家庭,明顯柔軟許多。

自從來台灣之後,他每天晚上八點都會盡量抽空,和在香港的太太、女兒,以及在英國的兒子一起視訊、聊聊天;就連梅竹賽期間,他人還在球場邊幫學生加油,也照樣與家人連線,即時分享彼此的生活點滴。

而跟父母,則盡量週末有空就吃飯聚聚,「我會做菜給他們吃,我做的料理很簡單,就是把生的變成熟的,最常做烤鮭魚。」高為元說,從他16歲之後,就不常和父母相聚了,如今他們已80歲,還能常來吃他做的菜,自己擁有這一切,非常幸福。

這份幸福,也是他努力、選擇而來的。他最喜歡的一本書,是經典繪本《你要前往的地方!》(Oh, the Places You’ll Go!),裡頭的著名台詞「你的頭裡有腦,你的鞋裡有腳,你的方向可以自己尋找。」恰恰是他所相信且實踐的。

照片提供:清華大學、高為元

更多教養策略及教育快訊,就在《未來Family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