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看好了 火箭阿伯:打造台灣成「太空國家」

在國研院長吳光鐘(中)監交下,太空中心代理主任余憲政(右)將印信交給新主任吳宗信(左)。(國研院提供/林志成台北傳真)
在國研院長吳光鐘(中)監交下,太空中心代理主任余憲政(右)將印信交給新主任吳宗信(左)。(國研院提供/林志成台北傳真)

太空發展法》於今年5月通過,面對太空發展方向,甫接任國家太空中心主任的「火箭阿伯」吳宗信今喊話,台灣將邁向太空產業生態系,發展太空旅行、太空食品、衛星物聯網、太空區塊鏈、衛星元件等;同時,將推動屏東科學園區結合太空產業發展,建立讓國際重視的「台灣太空國家」品牌形象。

《太空發展法》通過後,確立我國太空發展基本原則、架構,但民進黨立委鍾佳濱表示,除了設置基本架構外,科技部至今尚未指引出太空發展的目標方向,更遑論預計期程。到底太空發展方向為何,太空中心目標任務又是什麼,各科學園區又將扮演何種角色,確實有賴公部門及產學界積極面對。

對此,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表示,目前台灣太空產業發展目標有四項,分別是透過太空中心等研製福衛八號,精進遙測衛星技術;與業者策略聯盟,建立太空零件檢驗平台,透過福衛八號完成國產元件與次系統最後飛試驗證;由太空中心、工研院研製B5G低軌通訊衛星、酬載、開發國產元件,強化小型衛星接受站、天線等地面通訊設備技術;參與國際太空展、招商會,建立台灣為太空國家品牌形象。

吳宗信指出,蔡英文總統已擬定「太空發展戰略」四部曲,預計明年完成第三期國家太空計畫修訂版;接下來,政府部門包括科技部、經濟部、國發會,民間天使基金創投及銀行,都將共同投入太空食品、衛星物聯網、太空旅行、太空天氣預測、AI衛星影像、衛星導航應用、太空區塊鏈及衛星元件。

他表示,目前國內資金對於投入太空產業仍處於觀望態度,建議修訂版的三期計畫應投入資源培育新創公司。同時,為求在地發展,未來屏東科學園區應結合太空產業發展,作為產業數位轉型及研發創新的樞紐,規劃精緻多元、低耗能的產業園區。

經濟部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博士陳靖惠則表示,從價值鏈來看台灣太空發展願景及定位,就是讓台灣成為國際太空產業不可取代的重要成員;而台灣的價值定位,就是發展衛星自主設計,成立國家級太空專屬數據資料庫,成為國際衛星發射服務中心。

經濟部航太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簡志維也強調,台灣半導體、資通訊與精密機械產業完備,是支撐太空產業發展的基石,預估到2024年,全球太空產業產值將超過1兆美元,台灣將能利用產業競爭優勢及全球衛星網路服務需求的提升,切入衛星地面設備關鍵供應鏈。

面對公部門提出願景,玉山衛星主導者之一的雷斯康國際總經理黃文杰提出幾點疑問。他說,太空中心是自行取得經費,還是盈虧自負?而太空中心若是執行國家給的預算執行計畫,還是負責提升產學能力?若是執行國家預算,那改為法人意義何在?是否出現球員兼裁判的狀況?

黃文杰進一步表示,若是負責產學能力,那積極參與國際同步衛星合作計畫是什麼?幾年內要做到?台灣是否有能力製作同步衛星協助軍事國防衛星來提升國家競爭力?而台灣要如何自主取得中高衛星軌道?沒有軌道那要如何完成自主同步衛星?更重要的是,深空探測衛星規劃,是提升國家太空遙測與天文物理的關鍵,美國方面是否會介意?而低軌與中高軌道火箭的發展計劃,在現今火箭發射市場競爭下,如何在世界市場佔缺?

對於法令問題,黃文杰指出,台灣並非聯合國會員,要如何自行取得衛星軌道而不依賴他國?若要依賴他國,要有何辦法提升國家競爭力?若無法取得軌道,或被他國打壓造成計畫無法執行的話那要如何應變?更重要的是,台灣法令要如何為提升國家衛星產業競爭力而有所改變?頻率開放與合法管理而非管制?這些問題,都仍有待政府與產學界共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