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超過30萬人深受神經病變痛所苦 了解5個造成機制找出病因

醫師必須面對許多抱怨疼痛的病人,要能有效的治療疼痛,就必須正確地了解疼痛的機制,進而選擇正確的治療。

台大醫院神經部兼任主治醫師、好心肝門診中心特聘醫師楊智超醫師
台大醫院神經部兼任主治醫師、好心肝門診中心特聘醫師楊智超醫師

台大醫院神經部兼任主治醫師、好心肝門診中心特聘醫師楊智超,於《全民健康基金會》網站撰稿「神經痛的治療新趨勢」中指出,一般因痛覺接受器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疼痛稱為「傷害性疼痛」(Norciceptive pain),所謂「神經病變痛」(Neuropathic pain) 指的是起源於周邊或者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或異常所引起的疼痛。

有許多種疾病可造成神經病變痛,臨床上較常碰到的類別包括糖尿病疼痛性神經病變,疱疹後神經痛、三叉神經痛、周邊神經病變引起的疼痛、中風後疼痛、脊髓損傷後疼痛等。這類疼痛用一般的止痛藥像阿斯匹靈、NSAIDS治療效果不佳,時常變成慢性化,造成長期的困擾。


估計人口中有1.5%深受神經病變痛所苦。患者通常會有自發性疼痛(spontaneous pain)及誘發性疼痛(evoked pain)。要正確的治療這些痛,就要了解造成的機制。這些機制包括:

1. 周圍敏感化:即組織受損發炎後,會釋放出一些化學物質,重覆刺激神經末梢,而增加痛覺接受器的敏感度。也就是說痛覺接受器會傳送一些通常不足以刺激到接受器的訊息,這些溫度或機械性的刺激就較易引起「痛」的感覺。周邊神經的重覆刺激也會增加痛覺接受體的數目。

2.受損的神經會增生許多的鈉離子通道,並會出現過度放電的現象。

3.中樞敏感化:周邊神經受刺激後會放出像 glutamate 及P物質等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會讓脊髓中的後角細胞性質改變,導致放電增加。

4.中樞神經重組:中樞神經也會產生神經線路的重組,像傳導非痛覺的 A神經纖維會長到傳導痛覺的C纖維的區域,造成非痛覺的刺激也會造成痛覺。

5.抑痛功能不足:在中樞神經有許多抑痛的機制,像脊髓中的連接神經元,這些神經元以 GABA或Glycine為傳導物質。另有從大腦下傳的神經纖維以內生性類鴉片蛋白、血清素及腎上腺素來調控。

神經病變痛可能包括不同的機制,對付這些痛一般的止痛藥等的療效不佳,而必須使用以下幾類的藥物:

抑制疼痛上傳訊號: 鈉離子及鈣離子通道調控劑, 主要為抗癲癇藥物、抗心律不整劑、局部麻醉劑(lidocaine的貼布) 、三環抗憂鬱劑(有部分調節鈉離子通道功能)、NMDA 及NK 接受體拮抗劑。

加強下行疼痛抑制: 三環抗憂鬱劑、新一代抗憂鬱劑(SNRIs, SSRIs)、麻醉性止痛藥(narcotics)。

一些學會及學術團體對神經病變痛的治療建議如下:
歐洲神經學學會的建議(Ref. 1)

歐洲神經學學會對神經病變痛類別藥物治療建議
歐洲神經學學會對神經病變痛類別藥物治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