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AI 瘜肉偵測系統」 早期發現治療大腸癌

民視新聞/陳子凡、李澤民 台北報導

大腸癌連續14年蟬聯「癌王」,光是去年就奪走6600多人性命,全台每年約40萬人做大腸鏡檢查,但想維持一定品質和偵測率,並不容易。台大和國泰醫院合作,蒐集超過3000名患者紀錄,與業者開發AI瘜肉偵測系統,其中腺瘤偵測率,平均提升14%~30%,期盼能揪出不容易發現的病灶。

大腸癌連續14年蟬聯「癌王」,光是去年就奪走6600多人性命,雖然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初期治癒率超過90%。但全台每年約40萬人做大腸鏡檢查,想維持一定品質和偵測率,並不容易。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並不是所有的醫師,對於那種扁平型或是凹陷型的瘜肉,都有診斷的經驗,這個也是最常被MISS被疏漏的。」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說,「小於5mm的小瘜肉遺漏率,根據國外的研究,而且是專家做的大腸鏡,遺漏率是23%。」

醫師指出,現行大腸鏡檢查,大多靠醫師的臨床經驗與肉眼判斷,有些瘜肉如果範圍太小,或受到腸道轉彎和角度影響,很有可能被忽略。

全新「AI 瘜肉偵測系統」 早期發現治療大腸癌
全新「AI 瘜肉偵測系統」 早期發現治療大腸癌

為了提升判讀能力,台大和國泰醫院合作,蒐集超過3000名患者紀錄,與業者共同開發,AI瘜肉偵測系統,學習找出病灶,目前每秒可辨識30張影像,精準度約95%,其中腺瘤偵測率,平均提升14%~30%。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提及,「整體來講我們的腺瘤偵測率,每增加1%,我們後面發生間隔癌也就是說,做完大腸鏡之後,還發生大腸癌的機會可以降低3%。」

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洪志聖說明,「這麼小的一個瘜肉,這個AI偵測系統,它可以把它認為,可能是瘜肉的地方先框住,提示醫師是說這個地方可能有瘜肉存在。」

全新「AI 瘜肉偵測系統」 早期發現治療大腸癌
全新「AI 瘜肉偵測系統」 早期發現治療大腸癌

自動鎖定揪出瘜肉,系統取得食藥署智慧醫材許可,院方也進一步規劃試驗,確定是否真能改進檢驗品質。醫師提醒,50歲以上民眾,務必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一旦發現陽性,就要盡早就醫、進一步做大腸鏡篩檢,否則萬一等到瘜肉惡化、變成癌症,恐怕失去黃金治療時機。

更多民視新聞報導
影/達人捕魚虎「見血繼續抓」 網讚:有你們真好
影/加拿大女孩訪雲森瀑布 濕透高呼:嘆為觀止
假冒縣市長創群組詐騙 內政部:專案小組偵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