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探索 〉一顆氣球 戳破美中脆弱互信

林泰和

外界本就不看好布林肯此次北京行會有什麼具體收穫,唯一的正面效益在於維持雙方溝通管道。(路透,資料照)
外界本就不看好布林肯此次北京行會有什麼具體收穫,唯一的正面效益在於維持雙方溝通管道。(路透,資料照)

一艘中國大陸稱為民用科研的「無人飛艇」,被美國視為「偵察氣球」並侵入美國本土領空,經媒體揭露掀起軒然大波。美國國防部依拜登總統之命,四日下午出動戰機,於南卡羅萊納州海域上方成功將其擊落。

但是,因此事件,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推遲了五日出訪北京的行程,並且指責中國大陸的偵察氣球侵犯美國主權。大陸外交部解釋,該無人飛艇係受西風帶影響偏離航線,為誤入美國表示遺憾,但對美方出動軍機擊落民用飛艇的作為,表達強烈抗議。

 

雪上加霜 布林肯推遲北京行

 

這起嚴重的外交事件,為已經趨於緊繃的美中(中國大陸)關係雪上加霜。事件的後續調查還在進行中,未來是否影響到雙方其他既有的合作基礎,甚或帶來嚴重後果?還要進一步觀察。

其實,布林肯原定的北京之行,是去年十一月G二十「拜習會」後推動的美中高層訪問行程,主要原因是去年八月美國前聯邦眾議長裴洛西訪台,美中關係持續惡化,雙方都希望管控風險,讓雙邊關係不致失控。

但是,美中戰略對抗的大結構並沒有改變,區域地緣政治難題也很難突破,外界本來就不看好布林肯此行會有什麼具體收穫;唯一的正面效益,在於維持雙方溝通管道,不讓美中從激烈競爭走向衝突、危機,甚至引發戰爭。但氣球事件讓布林肯推遲了這次訪問行程,也證明了現階段的美中關係,脆弱且缺乏互信。

新的一年,國際政治的發展主軸,美國及歐洲等民主體制國家集團,與中國大陸、俄羅斯、伊朗、北韓等威權體制國家的對抗,可謂結構明顯、態勢升高,並直接反映在美中軍事安全部署、科技圍堵、貿易戰的對抗及區域地緣政治中。

首先,俄烏戰爭打了快一年,美國與歐洲等盟邦持續加碼軍援烏克蘭,最近又將支援主力戰車與射程更遠的火砲,對俄羅斯的各項制裁也都持續進行;另一方面,俄羅斯也沒有戰爭疲累的跡象。雙方都沒有示弱,代表戰爭還會再繼續打下去。

 

前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率美國智庫國家亞洲研究局訪問團訪台,並與蔡英文總統就台海議題交換意見。(取自總統府網站)
前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率美國智庫國家亞洲研究局訪問團訪台,並與蔡英文總統就台海議題交換意見。(取自總統府網站)
法國與澳洲的外交與國防「二加二」部長會談,會後發表聯合聲明挺台。(路透)
法國與澳洲的外交與國防「二加二」部長會談,會後發表聯合聲明挺台。(路透)

面臨大陸威脅 美歐強化挺台

 

其實,俄烏戰爭的發展,與美中台關係是連動的。俄烏戰爭開打後,一方面,西方國家挺烏作戰的決心與意志堅定;另一方面,針對台灣在安全上面臨中國大陸的威脅,美國與歐洲國家確實都強化了挺台的力道。

進一步言,烏克蘭在這場戰役的勝負,繫於西方國家挺烏的決心,美、歐聯盟的建立、相互依賴的凝聚力量,能否禁得起考驗?將直接影響台灣對美國為首的民主同盟的信任。幾項近期受到關注的議題,包括:

其一,一月三十日,法國與澳洲的外交與國防「二加二」部長會談,會後聯合聲明表示,法、澳兩國共同努力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並將深化與台灣關係,同時也強調了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

其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史托騰柏格一月底到二月初訪問韓國、日本,在接受「日經亞洲」(Nikkei Asia)訪問時說,北約憂心中國(大陸)的威脅,並強調防止北京動武至關重要。

其三,曾預言中國大陸可能在二0二七年前攻台的前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率領美國智庫國家亞洲研究局(NBR)訪問團訪台,並於二日上午晉見蔡英文總統,就台海議題交換意見。

 

美國聯手日荷 對陸經貿施壓

 

其四,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二日訪問菲律賓,會後宣布美方在菲國增加四個軍事基地的使用權。據了解,其中三個基地可能位於菲律賓北部的呂宋島,用以監視南海和台灣周圍的活動。

其五,美國近期聯合日本與荷蘭,攜手進一步限制晶片製造設備輸往大陸;美方也再度點名大陸的微信、速賣通、蝦皮、淘寶等電子商務平台,列為年度惡名市場名單,還宣布要擴大禁止美企對華為的供貨,範圍從5G延伸到4G產品等。

這些在地緣政治、經貿層面出現的個別聲明、訪問、協議、禁令,從國際政治的宏觀視角來看,凸顯了美國及盟邦跨區域抗中架構的大結合,有其國際戰略意涵:

第一,北約秘書長此次訪問日、韓並強調中國大陸危脅之前,北約在去年的戰略概念文件中,就已指稱中國大陸對歐洲—大西洋安全構成「體制性挑戰」;此外,還邀請亞太地區的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等參加北約峰會。

 

備戰才能止戰 美向陸傳訊號

 

北約出現在亞洲,代表了這個由三十個西方國家組成的軍事組織,看待全世界的安全與和平,已是全球性的結構,亦即印太和平對歐洲安全而言,也非常重要,不可分割。

第二,美國在沖繩、關島、夏威夷成立濱海作戰團,增加在菲律賓基地,前印太將領率團訪台,深度了解各項軍事安全合作的可能性,以及持續對台加碼軍售等,都是在向中方傳達嚇阻訊號,並反映美國「備戰才能止戰」的思維。

事實上,美國空軍空中機動司令部司令米尼漢日前被揭露的備忘錄就警告,美國會因為台灣問題,最快在二0二五年與中國大陸爆發衝突,這位四星上將敦促旗下指揮官要做好充份的作戰準備。以備戰止戰,對美國、台灣所付出的成本最小。

第三,半導體被視為二十一世紀的石油,等同戰略物資,特別是運用於高科技武器的晶片,更影響每個國家的戰力。美國對中國大陸的科技戰,只會繼續打下去,畢竟這攸關了美中對抗的戰略優勢。

大陸外交部三日發表四千字長文,指控美國「長臂管轄」危害全球。但大陸疫後面臨的內外挑戰,雖然會有一波報復性的消費,帶動一定程度的經濟成長,但面對美國主導的科技圍堵、壓制,國際供應鏈的重組與企業避險考量,加上國內房地產表現未如預算、人口紅利漸失色,以及地緣政治的影響,從長期來看,大陸的經濟發展未必樂觀。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林泰和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