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 經部首獲CSR特別獎銅獎

(中央社記者梁珮綺台北26日電)經濟部一舉在今年的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囊括7獎,其中,CSR特別獎銅獎是首度拿下;次長林全能表示,14年以來台灣已有66項產品獲獎,代表科技研發愈走愈順利,成為支持產業發展的力量。

素有「科技奧斯卡」之稱的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日前公布獲獎名單,經濟部轄下的工研院、資策會、金屬中心、紡織所一舉囊括6獎,並首度獲CSR特別獎的「銅獎」,總獲獎數7項。

獲獎技術已分別與可成生技、奇鼎科技、祥儀、強盛染整、韋僑科技、路得潔淨、中冠資訊及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等廠商或機構合作,要以創新點燃經濟動能。

經濟部上午在晶華酒店舉辦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獲獎記者會,林全能致詞時表示,台灣已連續14年獲獎,累計有66項產品,代表科技研發愈走愈順利,成為支持產業發展的力量。

林全能也給予法人研究機構、技術處及業界高度肯定,在三方合作下,創造台灣以創新為重要核心能力的產業發展路徑,創造多元價值,提升產業發展層次,他也表示,經濟部扮演的角色就是科技讓創新體系永續發展,責無旁貸。

林全能進一步表示,他在這次獲獎產品中看到特殊發展面向,以往台灣科技研發只重視硬體,這次獲獎產品中,不只有軟硬整合,還有軟體業的努力,他說,經濟部會秉持這樣的合作精神,持續攜手產業界,努力讓產品產業化、商品化。

工研院長劉文雄致詞表示,短期市場是選美,長期市場要靠舉重,如今選美成功,接下來要看廠商們繼續舉重,替台灣經濟發光,而工研院2014年曾以二氧化碳捕捉的技術獲獎,如今已是台泥追求碳中和的重要應用之一,樂見研發成果在產業落地。

技術處資料顯示,去年法人與學界科技專案技術與委託服務件數有4992件,促成廠商投資新台幣592億元,經濟部平均每投入1元就能帶動5倍投資效益。

工研院獲獎的「促進組織整合仿生3D列印技術」打造仿生結構植入物,針對肌腱韌帶損傷,可加速軟硬組織的快速融合;「軟體定義增強型機器人關節模組」則能快速建構客製化、符合產線需求的多關節模組機器人,讓機器人自體重量更輕、還能舉起更重的物品,提升工作效率。

「等溫高效率水氣分離技術」也是工研院研發的技術,是全球首個能藉由空氣製造潔淨水源的獨特技術,可直接從空氣分離出超高濃度水氣並壓縮成純水,目前已技轉給奇鼎科技,初期將應用在精密分析的水氣分離裝置,長期則發展高效造水設備。

金屬中心的「連續式微型元件熱處理系統設備」讓小到需要鑷子夾起的零件硬度足、尺寸精度準,應用於精密機械時可順利運轉,還能讓機器降噪、延壽,目前技轉祥儀,助其攻入特斯拉(Tesla)與博世(Bosch)供應鏈。

資策會以軟體研發實力建構「AI鑑識技術與台灣不實訊息聯防體系」,藉由深度自然語言處理(NLP)、異質資料交叉比對、社群數據擴增技術等建立AI風險模型,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合作打擊謠言。以今年疫情期間為例,共觀測追蹤超過2萬種網路訊息,杜絕超過300種謠言傳播。

紡織所「RFID Yarn®:克服五項主要耐久性測試」則建立全球第一個應用於染整製程生產管理的RFID標籤,耐受溫度從零下20度至135度,可水洗超過30次,無論服裝履歷或生產履歷,都能成為紡織業最佳自動識別工具。(編輯:楊蘭軒)11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