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板塊消長的三大關鍵

時序進入8月,全球經濟開始面臨嚴峻考驗,不但股市震盪讓既有腳步出現顛簸,遲遲無法結束的中東亂局和多國大選更是雪上加霜,一瞬間,籠罩全球經濟的陰霾也變得更加濃厚。話說中國經濟在三中全會後雖更加的撲朔迷離,但或許,看懂中國企業如何在全球征戰與西方世界的反制,我們依然可摸索出一個全球經濟板塊消長的輪廓 。

疫情爆發就像經濟發展模式的一個時空節點,隨著疫情解封,我們曾習以為常的全球化撕裂了,中國經濟也拉不回來了。今年第2季中國經濟成長率只剩4.7%,連政府設定的5%目標都達不到。

中國經濟的放慢、大陸市場的內捲開始迅速改變中國企業的經營心態。和2016年相比,今天的中國企業海外銷售額成長了1倍以上。沒錯,中國企業正在全球各地建立灘頭堡,藉由外循環尋求更好的破局之道。過去幾年,中國政府積極發起對電池、電動車和其他綠色科技的投資支持,更重要的是,中國也開始更重視與南方新興市場國家之間的外交關係。同時間,新興經濟體也希望拉抬自己的製造業競爭力,而西方世界竭盡所能的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反倒逼得中國企業另外尋覓出了一條迎戰新時代趨勢的戰略。

不過,我會選擇把兵臨城下的中國企業看作全球經濟板塊消長的催化劑,隨著這批鯰魚的快狠準、大規模集聚及商業模式的靈活變化,非常可能一棒子打醒西方世界,並讓他們明白全球化真的已經一去不回,而綠色科技及人工智慧可以怎麼互相加乘?誰可以成功在這兩個領域獨領風騷?誰又可以率先在南半球攻城掠地?將成為全球經濟板塊消長的三大關鍵。

我為什麼這麼說?事實上,隨著中國大力倡導的「新質生產力」把發展人工智慧和電動車列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優先事項,中國早就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無人駕駛計程車實驗:百度旗下的「蘿蔔快跑」已經以低價在武漢等城市投入運營。《紐約時報》一篇報導說到,中國的綠色科技崛起來自於政府的產業政策布局,透過更快的制定產業政策,打造一系列生產加工體系,終於形成了一股非常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綠色產業鏈。但西方世界也不是吃素的,這可從去年以來頻繁出現的各國產業補貼政策看出端倪。

我感覺吧,從2018年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落地開始,中國企業的製造技術就已開始擺脫了質量低劣的名聲,起碼中國製造的「堪用」產品在很多新興市場已具有吸引力。這當然幫助了中國企業進一步在全球擴張,但也刺激了西方世界的覺醒。疫情過後,隨著美中對峙加劇,新興市場勢力崛起,中國企業的發展勢頭雖然強勁,但激起保護主義,西方世界甚至不惜仿效中國的國家主導模式致力推動產業發展。

所有一切都在告訴我們,過去幾年,西方跨國企業雖然在大陸市場折戟,但他們不會輕易在全球市場的南方窪地束手就擒。2016 年,歐美上市公司海外銷售額仍是中國企業的15倍,但今天,這個比率已縮小到了5倍。當然,西方世界仍享有一些優勢。他們在打造全球品牌和僱用當地員工方面擁有數十年的跨國管理優勢。同時,中國的地緣政治野心仍讓部分國家心生忌憚,「一帶一路」倡議留下的債務仍需進一步磋商,所以,爭奪新興市場消費者的競爭才剛剛開始啟動,全球經濟發展的消長才剛剛開始在區域分化、地緣政治與通膨中準備轉向。誠然,不確定因素仍所在多有,但全球經濟板塊消長將與過往截然不同卻是一個斬釘截鐵的不變事實。(作者為創投合夥人)